《清江引·秋懷》賞析

這首曲寫出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寫出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發愁,也許正遇上某些事,回鄉無望,因而聽著雨打芭蕉的聲音,似乎隻能籍著秋夜的清涼,做個好夢,夢回家鄉探望親人。

秋風中接到家信,遠自萬裏之外寄來,諄諄“問我歸期未”,這兩句從空間和時間的兩個方麵表現了“我”與“家”的暌隔。而詩人未對來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麵的答複,僅是鋪排了自己所處客鄉的秋景。“紅葉天”、“黃花地”,顯然受了《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的啟導,而《西廂記》又是移用了範仲淹《蘇幕遮》詞的“碧雲天,黃葉地”,亦為感秋之作。紅葉黃花勾勒了清秋的輪廓,色彩鮮明,但卻有一種蒼涼冷頹的情韻。尤其是作者在這一背景中添現了“雁”、“人”的活動主角,且雁啼於天,人醉於地,便使這種蒼涼冷頹發揮到了極致。“雁啼”最牽愁惹恨,“人醉”則是為了忘憂,而“芭蕉雨聲秋夢裏”,秋雨的蕭疏冷酷,使得鄉夢也為之驚醒。這三句景句無不暗寓著人物的客鄉況味和主觀感受,代表著詩人的“秋懷”。深沉的鄉思與有家難歸的羈愁,便足以回答“歸期未”的提問了。

這三句是作者收信後無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視作詩人因家信問起歸期而惆悵苦悶的應接。可以這樣想象:詩人因在現實上不可能回到萬裏以外的鄉園,無語可複,心中充滿了憂愁與歉疚。他抬頭望天,想看看那傳書的鴻雁可在,結果發現“雁啼紅葉天”,大雁似乎也在為他發出悲鳴。滿地秋菊盛開,但那並不是故園的黃花,詩人隻能借酒狂飲,在酩酊中暫忘鄉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夢中實現回鄉的心願,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白居易《夜雨》),蕉葉上的雨聲又無情地提醒著他的孤寂。“問我歸期未”,不敢答複,至此也無須答複。小令的這三句景語,在時間的跨度上可前可後,代表了“秋懷”的一貫淒涼,確實是頗見妙味的。

應該說這個概括在這首短小精悍的曲裏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至於熔鑄名句這點,恐怕元曲三百首裏沒有多少非香豔的題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回到曲上,“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看似簡單,實則也簡單明了,直奔主題,唯一比較特別之處是以西風送信,這個並不是很多見,古人一般是魚傳尺素,雁寄歸思,青鳥傳音,西風送信便是把西風擬人,賦予看似凜冽的西風一點人情味;“問我歸期未”,平實卻親切,仿佛正麵對麵問話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歸期未有期”這種情懷,有點淡淡哀愁。可見,這兩句應該沒有經過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因此讀來也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這一句其實頗為經典,既充分體現張可久“清麗派”的作風,又充分體現曲在營造意境上對詩詞手法的傳承,強調了一種有構圖講究的圖畫般的美感。這一句卻能夠從人的多種感官角度把一種寫來寫去的思鄉情懷具體化,形象化,把主觀感受融入客觀景物裏,雖是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又因作者能對顏色、聲音、煉字、音韻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經得起反複的品讀。

“紅葉”“黃花”秋意盡顯,顏色鮮明,令人印象深刻,腦海中立即出現相似的畫麵;“啼”“醉”可以說是有煉字的功夫在內的,雁啼雖不同於杜鵑啼,但隻要說到啼聲,總是會有些感情在其中,無非雁就是像“我”一樣,呼喚著同伴南遷,順便一提,張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麽北雁南飛對於他的意義就更為具體了,而這啼聲中,也夾雜著一些複雜的情緒,也許隱含了悲傷、急切、思念、擔憂等等,“醉”作者認為黃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夠歸鄉的喜悅心情才真正讓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聲秋夢裏,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閨思、鄉懷、悲涼,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發愁,也許正遇上某些事,回鄉無望,因而聽著雨打芭蕉的聲音,似乎隻能籍著秋夜的清涼,做個好夢,夢回家鄉探望親人。

從押韻這方麵來說,不看曲有沒有固定韻位,應該是沒有的,“裏”“未”“地”“裏”都是有押韻的,故而朗讀起來,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韻和諧的。當一句話,一首曲有一種讓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時,已經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時,都會想到“芭蕉雨聲秋夢裏”以及另一些無名氏的作品“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裏燈,此時無限情”“樓外涼蟾一暈生,雨餘秋更清”把幾種意境重疊在一起,然後整理起自己種種的愁緒。

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征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參考資料:
1、毛佩琦.元曲三百首: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239

原文《清江引·秋懷》

[元代]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