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弭謗》文言現象

判斷句
是鄣之也。(“也”表判斷)

省略句
(1)召公告(厲王)曰:“民不堪命矣!”(省略賓語)
(2)三年,(民)乃流王於彘(省略主語)
(3)使(之)監謗者

賓語前置句
是以事行而不悖。(應是“以是事行而不悖。”)

狀語後置句
夫民慮於心而宣之於口。(應是“夫民於心慮而於口宣之。”)

古今異義
親戚
古義:包括父母兄長的同族人。
今義:不包括父母兄長的族內族外外人

古義:忍受
今義:比;如此

通假字
“弭”通“彌” 意思:止,息

原文《召公諫厲王弭謗》

[先秦] 佚名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