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雎說秦王》評析

範雎初見秦王,既不像初出茅廬時的蘇秦那樣鋒芒畢露,也不像已為秦相時的張儀那樣咄咄逼人,而是謹言慎行,唯唯再三,欲言又止。這是為什麽?

說客遊說人主實非易事,弄不好會有生命之虞。範雎以一籍布衣的身份遊說秦昭王,正如他所說“交疏言深”,這時,他對秦王的心理狀況與性格特征還不十分清楚,秦王喜歡聽什麽,想要幹什麽,他還沒有準確的把握。因此,他必須先加試探,察言觀色。他要貢獻於秦王的謀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廢逐把持朝政的以宣太後、穰侯為首的“四貴”。而秦王與他們有骨肉之親,並且是在他們的擁立下才得以即位的。範雎明白,若稍有不慎,就會“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所言甚深而交情甚淺,範雎能不顧慮嗎?所以他吞吞吐吐,疑慮重重,回環往複,拖拖遝遝,而同時卻又引古論今,援他況己,旁敲側擊,鋪張揚厲。一方麵對秦王反複進行試探,看他是否真心信任自己,是否能聽從建議擺脫骨肉之親的羈絆而自強自力;另一方麵又反複申述自己對秦昭王的無限忠誠。在“何患乎”“何憂乎”、“何恥乎”的層層敘述中,對秦昭王展示自己的忠心,甚至表示“臣死而秦治,賢於生也”,好像他早已置生死於度外。這段說辭,淋漓酣暢,委婉周密,懇切動聽。終於瞅準時機,於雲山霧罩之中微露真意:“足下上畏太後之嚴,下惑奸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暗惑,無與照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這段話說白了就是:你的處境危如累卵,有了我你才會安然無恙。表麵上是強調秦王與秦國的危險,實際上是為自己能得到重用作鋪墊。這就是謹慎精明、老練的範雎,一個不同於一般縱橫家的辯士。

原文《範雎說秦王》

[先秦] 佚名

範雎至秦,王庭迎,謂範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後。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範雎辭讓。

是日見範雎,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雎曰:“唯唯。”有間,秦王複請,範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範雎謝曰:“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陽之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於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臣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被發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帝之聖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於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於蔆水,無以餌其口,坐行蒲伏,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廬為霸。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複見,是臣說之行也,臣何憂乎?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發而為狂,無益於殷、楚。使臣得同行於箕子、接輿,漆身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後之嚴,下惑奸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闇惑,無與照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於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廟也。寡人得受命於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後,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範雎再拜,秦王亦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