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麵的策略叫“對策”。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隻有26歲。此後,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後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的對策後來成為指導劉備若幹年行動的綱領。
《隆中對》選自《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三國誌》的作者是陳壽。《隆中對》的提法並不是陳壽在《三國誌》中提出的,而是後人加的,原文中並未提到隆中,隆中之說首次見於小說《三國演義》。 陳壽(233年~297年),西晉安漢(現四川南充)人,史學家。二十四史中《三國誌》的作者。《三國誌》共六十五卷,記載三國時期(220——280)魏.蜀.吳三國的曆史 《隆中對》的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當時26歲)對劉備陳說天下形勢及興複漢室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草廬對”。 陳壽在268年至273年間撰諸了《諸葛亮集》,這應該是太康十年(290年)陳壽完成的《三國誌》中的諸葛亮傳的主要內容,所以,陳壽肯定是聽別人轉述然後整理出來的《隆中對》,至於當時到底都有誰,就不好說了。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誌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曆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裴鬆之注引)《三國誌》裏麵的人物眾多,以多個主人公做線索,事件紛繁,正是撰諸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諸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