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讚語。

正文部分又可分為四小節。第一節自開頭至“因以為號焉”,交代“五柳先生”號的由來,開篇點題。“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一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隱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五柳先生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隱士。“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就這樣隨便地取了一個字號。五柳先生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用莊子的話說,“名者,實之賓也”,本就無關緊要。但他看中五柳樹的原因也許五柳先生宅邊並無桃李,隻有這麽幾棵柳樹,這與後麵所寫“環堵蕭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以五柳為號也就顯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節自“閑補少言”至“欣然忘食”,寫五柳先生的稟性誌趣。接著寫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閑靜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實麵貌。因為不追求榮利,五柳先生就無須奔忙,不用煩躁,自然也就閑,也就靜,用不著喋喋不休。但這種閑靜少言,並不等於五柳先生沒有誌趣。但這一節主要是寫其“好讀書”而善讀書。但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與五柳先生的“不慕榮利”有關。五柳先生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識的人,和那個時代的社會對他的限製和迫害。

第三節自“性嗜灑”至“不吝情去留”,寫“五柳先生”的飲酒嗜好。作者強調他的嗜灑是出於天性,而非門閥之士的放蕩縱酒,自我麻醉。但嗜灑與家貧又是矛盾的,他不慕榮利,不能擺脫貧困,便“不能常得”到酒。這說明他不因嗜酒而失節。至於親友請他吃酒,他卻毫無拘束,一去即飲,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與認真,並沒有當時所謂名士的虛偽與矯情。飲酒是他在那種時代環境裏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第四節自“環堵蕭然”至“以此自終”,寫“五柳先生”的安貧與著文。他雖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卻安然自得。這正是他安貧樂道的表現。而“常著文章自娛”,不入塵網,則是他讀書“每有會意”的結果。並且,“忘懷得失”又是他“不慕榮利”的性格使然。這些既與前文相照應,又收束了全篇。

對五柳先生的生活、誌趣作了敘述以後,第二部分文章結尾也仿史家筆法,加個讚語。這個讚語的實質就是黔婁之妻的兩句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兩句話與前麵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陶淵明正是通過五柳先生“頗示己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後有兩句設問的話:“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既表達了他對上古社會淳樸風尚的向往之情,又說明他是一位有著美好現想的隱士。同時也是對世風日卜的黑暗現實的針砭與嘲颯。

參考資料:
1、苗絮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研究述評[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2、李景強.《古代散文鑒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
3、陶淵明 著 劉繼才 編.陶淵明詩文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4、朱一清.古文觀止賞析集評(三):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35-38
5、張燕瑾 .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165

原文《五柳先生傳》

[魏晉]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讚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