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鑒賞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穀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於景物之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我們走進深山密林都有這樣的經驗:山中分明杳無人跡,卻突然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前後左右環視尋覓,又見不到一絲人影。詩的前兩句,寫的就是這種情境。能聽到話語,人應在不遠之處,然而竟不得見,可見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靜。按常理,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一片死寂。瑟瑟風聲,潺潺水響,啾啾鳥語,唧唧蟲鳴,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詩人讓這些聲音都消隱了,隻是緊緊抓住偶爾傳來的一陣人語聲。在一切都杳無聲息之中,這突然而至的“人語響”,顯得格外清銳,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靜。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詩所描繪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空穀傳音,隻會愈見空穀之空。這短暫的“響”,反襯出的是長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語響過,山林複歸於靜,而由於剛才的那一陣“響”,此時的空寂便會更加觸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陽返照的餘暉。深林本就幽暗,林間樹下有青苔,更強調了其幽暗。夕陽斜斜地投進深林,又透過枝葉間的縫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讀來,會覺得這一抹餘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線光亮,給冷冷的青苔帶來了一絲暖意。但稍加體會就會感到,實際恰與此相反。斜暉帶來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這就譬如作畫,在大幅冷色的畫麵上摻進一點暖色,在四周冷色嚴嚴的包裹下,暖色隻會顯得微弱和孤立無援,絕不會改變整幅畫的基調,而被襯托後的冷色,反而會帶給人更深刻的感受。

這首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穀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
1、高衛紅 .經典詩文解讀 .鄭州市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09年 :12-13頁 .
2、胡德才 .大學語文 .北京市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 :113頁 .
3、於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84-85頁 .
4、張廣明 .中國古典文學名篇精粹 .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0年 :262頁 .

原文《鹿柴》

[唐代]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