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中留下了許多描寫歌聲的名言佳句,成為後世文人寫作時愛用的典故。柳永這首《鳳棲梧》正是在這些典故的基礎上寫成的,詞中描寫了一位歌女的歌聲。
詞起首三句虛寫歌妓的美貌,先寫客人與歌妓之間隔了一層簾子,不僅交代了這次聽歌會並非在一般的歌館之中,而是某位達官貴人家中,而且為後文“不見如花麵”作了鋪墊。然後談到具體的歌妓的美貌時,卻隻說了一句“不見如花麵”,到底是怎樣的“如花”則隻字未提,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接下來寫歌聲之美,詞人使用了大量的典故。“牙板數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禮記·樂記》描寫歌聲的:“……累累乎端如貫珠。”“珠一串”形象化了歌女圓潤流轉、有板有眼,再妙手拈來“牙板數敲”的打擊樂器伴奏,較原典增加了節拍感和音響效果。“梁塵暗落琉璃盞”一句,化用劉向《別錄》“魯人虞公發聲清,晨歌動梁塵”,詞人以“梁塵暗落”渲染歌聲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別出心裁增加了一隻晶瑩剔透的“玻璃盞”,以這器皿來承接落下來的梁塵,化虛為實,使虛擬的帶有誇張意味的意象更具實感。“桐樹花深孤鳳怨。”一句,雖沒有直接運用前人寫音樂的詩文,但“梧桐”、“鳳凰”是古代詩文中習見的意象,而且古代又有鳳凰非梧桐不棲的傳說,柳永借助這些繪製了一個畫麵,極易引發讀者對歌聲的諸多聯想。詞人再以“深”、“孤”、“怨”三字對畫麵加以點染,則歌聲的清越、淒怨、孤寂、哀婉,就令人有了具體的感知;同時,這一句又為詞尾所抒之情作了堅實的鋪墊。“漸遏遙天,不放行雲散”一句,化用《列子·湯問》秦青歌聲“響遏行雲”的典故,但詞人加一漸字,就寫出了歌聲由細到壯、由弱到強不斷增大的力度。詞人再加“不放”二字,給這歌聲賦予了鮮活的主動性和生命力。最後詞人被那淒婉的歌聲感動得“腸先斷”,以致於不忍卒聽了。
柳永描寫歌聲處處用典,又處處富有極強的畫麵感,如詩如畫,清新生動,使人在如聞其聲的同時,不僅獲得了聽覺上的美感享受,還獲得了視覺上的美感享受。而且,柳永用典而不拘泥於典,臻於“用事不使人覺”(《顏氏家訓》)的境地。由此可見,擅長一俚語入詞的柳永,以典入詞的功力也是非常嫻熟的。
這是《樂章集》中一首繪聲繪色、聲情並茂的描寫音樂的好詞章,它在古代眾多描寫音樂的詩詞中亦屬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