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序文實是為荔枝圖畫寫的說明,其說明對象是荔枝。作者運用說明從整體到局部、由外表到內核的說明順序以及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層次明晰、詳略得當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態。
作者先從大處著筆,“荔枝生巴峽間”點明荔枝的生長環境,接著便從細微處對荔枝本身的各個部位及其特征加以具體說明。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這段用比喻描繪荔枝的文字:“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這裏采用日常生活中習見的十種物體作比,使未見荔枝者借助以往的經驗對荔枝產生具體的印象。“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完全可以借助帷蓋、桂、橘、丹、葡萄、枇杷、紅繒、紫綃、冰雪、醴酪這十種可以感知的東西,獲得對荔枝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每一個比喻自然妥帖,與荔枝本身的特點貼近。而對色、香、味隨時間推移而變化的特點,僅用“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加以簡要說明。最後點明作畫時間、作畫者、主持人及作序目的,略作交待即收住。
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個字,不僅寫出了荔枝的出處、外形、味道,而且還寫出了摘下後短期內的變化情況,是一篇優秀的說明文小品。
- 參考資料:
- 1、陳振鵬 章培恒.古文鑒賞辭典(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019-1021
- 2、嚴傑 選編.白居易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