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父與葛篇》賞析

此詩開頭二句有“江雨空”、“蘭台風”等字眼,像是描述天氣,其實不然。“江雨”是說織葛的經線,光麗纖長,空明疏朗,比喻得出奇入妙。“依依”形容雨線排列得整齊貼近,所以“宜織”。以這個副詞“宜”字綰連“織”和“雨”,所織的為雨線之意便明白易解。“織”字把羅浮山父同葛聯係起來,緊緊地扣住詩題。次句則以“六月蘭台風”寫出葛布的疏薄涼爽。宋玉《風賦》“楚襄王遊於蘭台之宮,宋玉、景瑳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詩人巧妙地用六月的風比喻葛布。“雨中”二字承上句來,再一次點明以“江雨”來比喻葛的意思。“江雨空”,從視覺寫葛布的潔淨,有如雨後晴空;“蘭台風”,從感覺寫葛布的精美。這種綺麗而離奇的想象,正是李賀詩的本色。

三、四句運用對比手法,進一步烘托羅浮山父織葛的技術高明。“博羅老仙時出洞”,老人不時走出洞來,把精心織成的葛布拿出洞來,遞給索取的人。句中的“時”,暗示他織得快,織得好,葛布剛剛斷匹就被人拿走,頗有供不應求之勢。下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響。詩人不直接讚美葛布,而是用“千歲石床啼鬼工”七個字來烘托。“石床”原指山洞中形狀如床的岩石,這裏指代羅浮山父所用織機。“千歲”,表明時間之久,也暗示功夫之深。

後四句是詩人由葛布引起的聯想。五、六兩句極寫天氣之熱,為末二句剪葛為衣作鋪墊。詩人寫暑熱,不提火毒的太陽,不提汗流浹背的勞動者,也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別出心裁地選擇了洞蛇和江魚:“蛇毒濃凝洞堂濕,江魚不食銜沙立。”蛇洞由於溽暑熏蒸,毒氣不散,以致愈來愈濃,凝結成水滴似的東西,粘糊糊的,整個洞堂都布滿了,所以洞裏的蛇應當是十分窒悶難受的。江裏的魚熱得無法容身,不吃東西,嘴裏銜著沙粒,直立起來,仿佛要逃離那滾熱的江水。這可謂詩人苦心經營之句。洞堂和江水本來是最不容易受暑熱侵擾的地方,如今熱成這個樣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描寫酷暑天氣,詩人毫不輕率下筆,而是極力幻想、誇張,從現實生活中典型現象出發,進行再創造。詩人挑選、提煉出盤繞在洞中的毒蛇和翔遊在水中的魚這兩種生物,寫出這樣奇特的詩句,來形容天氣溽暑鬱蒸。這裏,詩人奇特的想象和驚人的藝術表現力,具有鬼斧神工之妙。

酷熱的天氣,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產生涼爽舒適感覺的葛衣。尤其希望能夠得到羅浮山父所織的那種細軟光潔如“江雨空”,涼爽舒適如“蘭台風”的葛布。用這種葛布裁製一件衣服穿在身上,那種感覺非常之好。結尾二句,詩人沒有寫穿上新衣服的快樂,而是通過吳娥裁衣來進一步讚美葛布。“欲剪箱(湘)中一尺天”,與開頭二句遙相呼應。有人說這句脫胎於杜甫的“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李賀寫詩,是力求不蹈襲前人的,這裏偶爾翻用,手法也空靈奇幻,別具新意。例如末句“吳娥莫道吳刀澀”,詩人不寫吳娥如何裁剪葛布,如何縫製葛衣,而是勸說吳娥“莫道吳刀澀”。一個“澀”字蘊意極為精妙。“澀”有吝惜的意思,這裏指刀鈍。麵對這樣精細光滑的葛布,吳娥不忍下手裁剪,便推說“吳刀澀”。詩人用“莫道”二字婉勸吳娥,亦使全詩搖曳生姿。這一曲筆,比直說刀剪快,詩意顯得更加回蕩多姿、含蓄雋永。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021-1022

原文《羅浮山父與葛篇》

[唐代] 李賀

依依宜織江雨空,雨中六月蘭台風。
博羅老仙時出洞,千歲石床啼鬼工。
蛇毒濃凝洞堂濕,江魚不食銜沙立。
欲剪箱中一尺天,吳娥莫道吳刀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