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了解到當時邊境兩邊遼國人常來漢地侵擾而北宋軍隊卻輕敵麻痹的情況;目睹了宋邊疆一望萬裏,都是無險可守的農田,而遼國地區桑林密密遮蔽著河川原野的現狀。這一強烈的反差給作者以很大震撼,詩中以南北邊境地區的情況作對比,屆時除了宋朝邊防鬆懈、無險可守,而遼國則深不可測、暗伏殺機的嚴峻現實。
前四句寫宋朝實行妥協、退讓、苟安政策,劃白溝為界,使白溝河河北盡成遼地,並且年年在這裏迎送遼使;但遼方仍不斷騷擾邊境,而宋卻放鬆戒備,不知報警。後四句發抒感慨,詩人先歌頌祖國包括幽燕之地在內的萬裏山河,接著借用史實,指責宋朝邊將視邊防如同兒戲,實際上也是批評輕視邊防不用良將的宋朝統治者。最後兩句“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總結全詩,揭示了山河殘破、邊塞失防問題的症結之所在,深刻有力,不僅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對後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這首詩在寫作上也很有特色。寫實和議論,寫實簡明,議論獨到;古今將領比較,形象鮮明,含意深遠;結構上由表及裏,步步深入,十分嚴謹;用韻上以四句轉韻,平仄韻相遞,既轉得自然,又使層次更加清晰。這些都值得讀者留意。
- 參考資料:
- 1、高克勤.王安石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0
- 2、盧冀寧,汪維懋著.曆代邊塞詩詞選析.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