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作此詞時盧氏剛亡故不久,又正值祭祀之日,近年陪伴之人,恍然竟成吊唁之人,怎能不淚零。傷懷處,親手用金泥抄寫金字經,即佛經,一遍一遍,虔誠寫那經文,絮絮地祈求,唯願來生,還能與其再續今生之緣,再結連理。要知自妻子盧氏亡故以後,納蘭對佛學的研究愈加癡迷。也難怪,困於情傷,痛於生死,自會萌生了淨化、自慰之心。癡情無奈,苦困相思,隻能反複苦寫不停,企盼那來世之緣,精誠所至。
“蓮花漏轉,楊枝露滴,想鑒微誠”兩個典故,取自佛家之說。蓮花漏,是一種雅致的時鍾,具體的說法就很不一致了,一說惠遠和尚因為山中不知更漏,所以用銅片做成蓮花形的容器,底下有孔,放在水盆裏,水從底孔裏慢慢滲入,滲到一半的時候容器就會沉下去。一晝夜會沉十二次,是為十二個時辰。楊枝,就是楊柳枝,我們最熟悉的佛教當中的楊柳枝應該就是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瓶中插著的那一枝楊柳枝了。觀音菩薩有時會把楊柳枝從淨瓶裏取出來,滴上幾滴瓶中的甘露,馬上就可以起死回生。——這樣的事在正史裏都有記載,《晉書》裏說石勒的愛子石斌暴病而死,石勒請來高僧佛圖澄,佛圖澄用楊柳枝蘸了些水,灑在石斌身上,又念了一段咒語,然後便一拉石斌的手,說:“起來吧。”死去的石斌果然就起來了。納蘭性德用這兩則佛門典故,語帶雙關,既點明自己此刻身在佛殿,一心向佛,也是在向佛祖袒露自己的心意。
“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下片開始,語意轉折。奉倩,即荀奉倩,也就是“不辭冰雪為卿熱”那個典故的主人公。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極篤,有一次妻子患病,身體發熱,體溫總是降不下來,當時正是十冬臘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脫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裏,讓風雪凍冷自己的身體,再回來貼到妻子的身上給她降溫。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深情並沒有感動上天,妻子還是死了。荀奉倩的妻子死後,大家前去吊唁,隻見荀奉倩“不哭而神傷”。言語之中,好似有萬千愁緒,不被理解,隻能觀景尋找依托之物。想象那場景,渺小的荷燈浮於蒼茫的秋水上,微光寂寥,正似納蘭心中,此時百感交集,躊躇萬千。這相思,這離愁,這回憶,又有何用,故人不再,天上人間,何似當年。
最後一句,更是讓人悲慟萬分。“不管”一詞,讀來備感西風無情。“一池萍水,幾點荷燈”,又甚是孤寂。又讓人想到“萍水相逢”,“萍”是水上漂浮不定的浮萍。看秋水為那一池“萍水”,納蘭又暗比自己是無根之萍,隻得飄蕩於這無邊的惆悵中。愛人已故,自己惟似漂泊客。
全詞圍繞著中元節特有的習俗落筆,隻在詞的末尾摹景,用西風的無情反襯出自己悼念亡妻的深情,使自己所抒發的悲痛之情更加厚重深濃。
- 參考資料:
- 1、(清)納蘭性德著;聶小晴編著.納蘭詞全編箋注典評: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5:第4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