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題目標明“記遊”,本可記述遊曆經過和鬆風亭的由來及四周的景物。但蘇軾非為敘事,而是明理。從“意謂如何得到”,悟出世間“有甚麽歇不得處”的道理。這種即時放下,隨遇而安,“當甚麽時,也不妨熟歇”的曠達態度,正是蘇軾從自己豐富的人生磨礪中,觸動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來令人沮喪的遭遇,換個角度想,豁然開朗,“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這種思考方式,在後來貶謫過程中不斷從蘇軾筆下表現出來,這既是蘇軾對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種積極反抗——以樂處哀,又是蘇軾在具體現實中始終不墮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種曠遠開闊境地的呈示。
文章讀來有味,是因為作者寫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間有甚麽歇不得處”後的自得心情。這自得既表現在他對作出決定後“是心”“忽得解脫”的描述,又表現在他對“若人悟此”當有之事的想像。其實,他的自得,實是對隨遇而安人生態度的肯定。小品僅記作者生活中的一點感受,並不追求情節的完整和事理的嚴密,思之所至,筆亦隨之。又出語平淡、通俗卻意味深永,能真實再現作者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麵。
文中寫蘇軾思緒變化過程,跌宕起伏,頓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話說出,真率親切。其間幾處宋時口語的運用,更能收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效果。
- 參考資料:
- 1、熊禮匯編撰.唐宋八大家文章精華 (第二版):湖北長江出版集團,2007.08 第2版:第541頁
- 2、陶文鵬,鄭園編選.蘇軾集:鳳凰出版社,2006.11:第318頁
- 3、蔣鬆源主編.曆代小品山水:崇文書局,2010.01:第228頁
- 4、陳霞村,閻鳳梧著.唐宋八大家文選 下:三晉出版社,2008.08:第4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