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春·會稽蓬萊閣懷古》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重在寫景,通過寫 景來抒情說理,寓理於景,寓情於景。景、情、理渾融一體。“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開篇直截了當,寫登高望遠所見。“秦望山”,因秦始皇南巡時曾登此山觀大海,祭大禹,故名。“亂雲急雨,倒立江湖。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烏雲翻滾,暴雨如注,給人翻江倒海一樣的感覺。一時煙雨茫茫一片,分不清哪個是雲,哪個是雨。“亂”“急”“倒立”“不知”等詞語寫出了狂風暴雨的駭人氣勢和壯觀景象。“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語出《莊子·天運》:“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莊子的意思是雲興雨至乃自然之理,沒有什麽意誌和力量的驅使。作者引用此語除了突出狂風暴雨的凶猛氣勢外,也有狂風暴雨是自然現象這個意思。但是,老子說過“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不,剛才還是狂風暴雨,現在天氣就變成了“長空萬裏,被西風變滅須臾。”這句承上,仍是作者所看到的景象,表意急轉,作者的情緒也急轉直下。刹那間西風便把雲雨吹散,露出了萬裏晴空。“回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天籟”,自然界的音響,這裏指風。在明亮的月光下,回頭聽見,西風在天空中呼嘯而過,大地上無數的洞穴發出了尖厲的聲音。這句從視覺寫到聽覺,表現了自然現象的複雜多變。縱觀上片,好像作者隻是為了表現狂風暴雨這種自然現象,但聯係當時的社會形勢來看,不難發現作者有更深的用意在。作者借暴風驟雨到雲散雨收,月明風起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暗示著抗金之路雖然看似曲折,但前途一片光明,廣大民眾的抗敵呼聲如同夜空刮過的西風,將會變成巨大的積極力量影響著時局朝著樂觀方向發展。下片引用典故,以古喻今,影射現實,告誡當局不要重蹈覆轍,應奮發有為。“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麇鹿姑蘇?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這裏用的是春秋時吳越爭霸的故事。作者在這裏用這個故事,強調的是吳國國王因為不圖長遠之計,耽於安樂而亡國。意在告誡當朝統治者應該引以為戒,不要重蹈吳國的覆轍,應該奮發作為,一雪國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登高懷古,占據他心靈的不是秦皇、大禹,也不是越王勾踐,而竟是範蠡。這是因為範蠡忠貞不二,具有文韜武略,曾提出許多報仇雪恥之策,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辛棄疾和範蠡,條件相當,但境遇懸殊,範蠡功成名就,而自己壯誌難酬,兩相比較,作者不由傷感痛心,情緒低落,引出下句“歲雲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作為答句,引出最後一句“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難道你沒有看見,像王亭謝館那些當年的行樂之地,現在已是一片蕭條冷落,煙霧籠罩著秋天的樹木,烏鴉在悲涼地叫著!作者的無奈傷感之情溢於言表。

這是一首登臨覽景而詠史懷古之詞。上片寫登蓬萊閣所見壯麗雨景,極具變化倏忽之致。下片懷想西施舊事,對此作者流露出同情敬仰之意。“歲雲暮矣”以下,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所采取的及時行樂的思想。全詞情調統一於自然與人事的變幻,使人產生無常之感。特別多引用莊子玄妙之句,使這一特點顯得更為突出。

參考資料:
1、馬瑋主編.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 辛棄疾詩詞賞析: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01:第222-225頁
2、天人主編.唐宋詞名篇鑒賞 第3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05:第431頁

原文《漢宮春·會稽蓬萊閣懷古》

[宋代] 辛棄疾

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長空萬裏,被西風變滅須臾。回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
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歲雲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