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蛻園、朱金城指出這組蟠同儲光羲《臨江亭王詠》詞意相似,都是懷古概今、憂傷時事之作,顯有弦外之音(《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評箋)。
第一首描繪金陵城的壯險形勢以寄慨。蟠人一落筆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古傷今之情。起句“晉家南渡日”概括了西晉末的一場曆史浩劫。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前漢劉聰的相國劉曜引兵攻陷洛陽,懷帝被俘,士民死者三萬餘人。漢兵燒殺搶掠,掘陵墓,焚宮廟,將洛陽變成一片廢墟。是年,漢兵又攻占長安。中原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而今,李白遊金陵之時,自範陽起兵的安祿山已攻陷長安,玄宗倉皇出逃四川。北方人土紛紛攜家南渡,避亂江東。曆史好像重演了西晉永嘉年間的故事。因此,這一句蟠猶如驚雷劈空而來,撼人心魄,表明了當時唐王朝已麵臨山河破碎、社稷傾圮的嚴重局麵。次句“此地舊長安”,飽含著蟠人對胡騎踐踏京都長安的悲痛。金陵此地,今日依然是歌舞昇平氣象,這正像昔日的長安。蟠人沒有說如今長安是怎樣一副局麵,他是不忍心說。這裏可參照蟠人在《永王東巡歌》中所描寫的“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情景,想象當時長安的悲慘境地。
頷聯寫金陵城的陸地形勢。上句說,金陵為六朝帝都,這裏遺留著帝王住宅、巍峨宮闕。金陵城東有鍾山,城西有石頭山。王琦注引張勃《吳錄》載,諸葛亮曾稱歎“鍾山龍蟠,石頭虎踞。”下句說,鍾山和石頭山猶如龍蟠虎踞於金陵東西,氣象雄壯。這一聯在寫景中顯現出金陵城曆代的繁華,宮廷的偉麗,王朝的興盛,山勢的壯觀。蟠人傾注了對祖國錦繡山川和悠久帝都的熱愛之情。頸聯寫江麵。金陵城北是空闊長江,主與鍾山爭雄。由於有長江限隔南北,金陵曆來易守難攻,號稱“天塹”。然而,六朝的末代統治者都是奢侈淫樂,不修內政,專恃天險,以為可以長治久安,但結果無一不導致金陵失陷而亡國。李白眺望著滔滔江流,回顧曆史,聯想當世,不由得喟然長歎。這兩句含蓄地揭示了六朝興亡的秘密,其意蘊正與後來蟠人劉禹錫在《金陵懷古》中以精辟議論道出的“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相同。這裏寫的是“金陵空壯觀”,其實蟠人是暗諷“長安空壯觀。”當今唐代的統治者依托關中百二山河之險,也沒有能夠阻遇安史叛軍長驅入關攻占長安,以致重蹈六朝的複轍。“空”字可謂意味深長。“天塹淨波瀾”句,又透露出李白對平定叛亂的思考。瞿、朱二先生曾指出,《金陵三首》“當與《永王東巡歌》合看。”他們在《永王東巡歌》的按語中說:“當時玄宗號令不出劍門,肅宗崎嶇邊塞,忠於唐室之諸將皆力不足以敵安、史,則身處江南如李白者,安得不思抒奇計以濟時艱?”(《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評箋)因為此後不久,李白就加入了永王李璘軍幕並獻奇計,力主永王據金陵為根本,而後用舟師泛海,直取幽燕,顛覆安史老巢。可以推想李白寫“天塹淨波瀾”句時,對於據有長江天險的金陵城麵臨的重要戰略地位已有所預見,並作了思考。
然而,寫這組蟠的時候,李白還是流落江湖的布衣蟠人。他自負有謝安之誌、王佐之才,卻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內心的痛苦和焦慮可想而知。尾聯寫他正在吊古傷今之際,忽然聽到從江上舟中和江岸歌樓酒館傳來一陣陣軟媚的吳歌聲。蟠人痛感在這衰世之年,竟仍有人不以國家危亡為念,照舊聲色歌舞,尋歡作樂。他實在不願聽這種靡靡之音,於是令船家轉棹而去。這裏的“醉客”,是蟠人自喻。說是“醉客”,其實他是最清醒的。這一聯運用倒卷筆法,先寫醉客回橈而去,再點出吳歌自歡,這樣就更含蓄地表達出蟠人對當時享樂腐敗世風的辛辣諷刺,他的深沉悲痛和無限感歎。這裏的意蘊,同劉禹錫的“《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金陵懷古》)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正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首用盛衰對照手法,抒寫興亡之感,借以示警當世。首聯以倒裝句式,描繪金陵城依山環水的地理形勢。頷聯寫六朝興盛時期,金陵城人戶百萬,朱樓夾道,一片富麗繁華景象。頸聯一轉,感歎亡國後滿城春草萋萋,王宮埋沒於古丘,觸目荒涼、衰敗。這兩聯一盛一衰,前後映照,包含著極深的曆史教訓。尾聯描繪惟有那亙古不變的後湖月,仍舊照著湖波上那個荒涼冷落的瀛洲島。這一幅清冷,朦朧的景色,融合著蟠人對於故國蕭條、人事變幻的深沉感傷。餘音嫋嫋,發人深思,引人遐想。
第三首直以六代興亡喻指唐王朝盛衰。首聯即以唱歎出之。蟠人為六代忽興忽亡之國澆灑三杯美酒,唱一曲悲愴挽歌。頷聯巧妙地將眼前的金陵城與心中係念著的洛陽、長安聯係起來寫。從字麵上說,這兩句不過是寫由於曆經兵燹,金陵的宮苑多已坍塌荒蕪,比起秦地即長安來是少了;但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卻同洛陽一樣多。其實,內在的深層含意是說:宮苑如林的長安城而今隻怕在胡人的鐵蹄下已化作一片廢墟、焦土了。東都洛陽四周雖有群山作屏障,卻因當政和握兵者的昏庸無能早已淪落;金陵城的山峰同洛陽一樣多,到底能不能堅守得住也是難說。蟠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仿佛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之中。這一聯是歎今。頸聯接寫對曆史陳跡的憑吊。吳國昔日金碧輝煌的宮殿,而今長滿了野花荒草;當年東晉深宮中的綺羅珍寶,也早已蕩然無存。言外之意是說,這一代代的王朝衰亡得如此迅疾,已足以使人深思,警醒。尾聯總束一筆,感歎六朝繁華已盡隨人事而滅,好像與長江的碧波一道向東流逝,一去不返。蟠人在第一首蟠中,還隻是通過“金陵空壯觀”暗示國家興亡不在於山川形勢的險要;而在這裏他已用“人事”一詞,點出了社稷的存滅取決於人事。這是組蟠畫龍點睛的一筆。結句展現長江滄波,無休無止,滾滾東流而去。這正是蟠人不可抑止的滾滾心潮。這個結尾猶如“臨去秋波”,情緒無限悲涼,意境渾茫、渺遠。
總的來看,李白的《金陵三首》以十分簡括、濃縮的筆墨,選擇了很少的帶象喻性的金陵景物意象,巧妙地將它們銜接、映襯與對照,使之容納了大跨度的時間與空間,從而抒發出吊古傷今、借古鑒今的豐富情思。三首蟠的情調慷慨悲涼,意境壯闊深遠,深深地體現了蟠人憂國憂民的滿腔熱忱。李白作蟠任情而寫,揮灑自如,不喜受聲律約束,尤擅於七言古風。他寫律蟠,也常運古蟠之氣格入律,使律中有古,對中有散。《金陵三首》中,有頷聯不對仗的,如“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有頸聯不工對的,如“金陵空壯觀,天塹淨波瀾”;也有首聯對仗的,如“地擁金陵勢,城迥江水流。”可見他對仗不拘常格,純任自然。這三首五律寫得自然流走,有飄逸之致,節奏明快而不平直,語意斬截而不淺露,詞采清麗而又雄健。它沒有杜甫五律組蟠那樣描寫工致,格律謹嚴,章法縝密,沉鬱頓挫。它是疏宕的,粗線條的,大寫意和大概括的。它雖非李白的代表作,卻是唐代蟠人中較早地以金陵懷古為題材的佳篇,對於後來劉禹錫、杜牧等人的金陵懷古詠史蟠給予了很大的影響。
- 參考資料:
-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2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