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岩石浪》賞析

本詞作於作者隱居信州(上饒)帶湖別墅前期。生活上的孤獨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詞人經常離開帶湖去上饒的群山之中尋幽探勝,以開釋愁懷,轉移精力,然而獨遊山水時的幽寂空虛又使他時時跌回到更加孤獨和失意的深淵中。此詞就是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下的產物。
上闋,寫自己多年來受打擊、受壓抑和缺少政治知音的處境。作者連用蘭佩芳菲、蛾眉空好、寶瑟弦斷這三個極富象征意義的詞,來表明自己雖有高尚的品質和過人的才幹,卻遭受南宋朝廷當權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擠,長期投閑置散,無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無人理解自己。不如意的處境使他首先想到的是“蕭條異代不同時”的千古知音屈原,所以開頭三句就化用屈原《離騷》與杜甫《佳人》詩意來表達自己與之相類的幽怨之懷。《離騷》雲:“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又雲:“紉秋蘭以為佩。”作者也滿懷深情地采擷蘭花為佩,以顯示自己出汙泥而不染的高潔操守;《離騷》雲:“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佳人》雲:“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作者也在無人的空穀自怨“蛾眉巧”而招嫉。屈原、杜甫、辛棄疾同樣生活在一種國家不幸、小人橫行的黑暗時代裏。在那樣的環境中,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他們都遭到中傷毀謗,難於在人世存身。如果要保持高潔,不向惡勢力低頭屈服,就必然會遭到更大的打擊和非難。因正直而遭打擊,因遭打擊而生“怨”,這隻是上闋的第一層意思。

因為,遭到群小打擊,還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尋遍天下,知音稀少,似乎沒有人能夠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抗戰主張。這是處在那個不能發現人民力量的時代的一切愛國士大夫和將領們的共同悲劇。年輩早於作者的民族英雄嶽飛在他的《小重山》詞的結尾感歎說:“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此詞上闋最後二句即用嶽飛之意,以寶瑟清音,彈得弦斷也無人會意為喻,表達了與嶽飛同樣的怨抑之情。這是上闋的第二層意思,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層意思。通過這樣兩個層次的抒寫,作者不得誌和無知音的悲劇性遭遇充分地展現出來了。

詞的下闋,承上闋牢騷之意而把抒情的意蘊進一步深化,感歎自己虛度此生,不能再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下闋頭一句,化用《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兩句,意極沉痛。接下來“水滿汀州,何處尋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漲,芳草難覓喻示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結尾二句:“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鬆風曉,可算全篇的最後一個層次。其用意在於呼應開篇“空穀無人”之境界,再次訴說在人世難尋知音的苦惱。可以看出,詞人大醉之中喚起屈原來一起唱歌,表明人世無同調,隻得求之於冥冥之中的千載冤魂,這顯然是催人淚下的失意哀歌,是千載同悲的淒厲之歌。然而就連這幻想之中想求得異代知音共歌舞的場麵最終也不能長久,在陣陣鬆風中,東方破曉,詞人酒醒夢消,一下子又跌回到現實世界中。詞的最末一句以景結情,更加濃了全篇的幽婉沉鬱的氣氛。

參考資料:
1、李靜 等 .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 :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2、徐中玉 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

原文《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岩石浪》

[宋代] 辛棄疾

九畹芳菲蘭佩好。空穀無人,自怨蛾眉巧。寶瑟泠泠千古調。朱絲弦斷知音少。
冉冉年華吾自老。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鬆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