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七言古詩是送別之作,古人在送別贈行的詩中,往往寓有勸慰之意,這首詩也不例外。作者的友人董元達,是一位慷慨負氣、傲骨錚錚的誌士,作者在激勵他的同時,希望將來有重見之期,並預期彼此都能不改變自己的風格和操守。
開頭四句是詩的第一段。前兩句指出董生雖然愛好讀書,勤奮苦學,但不屑作一般儒生的寒酸、齷齪相,以科舉起家,汲汲於追求功名富貴。而有誌從軍,因而早年就躍馬西行,在金城關一帶邊防要地,參加軍旅生活,以圖立功絕域。次兩句是說,董生雖然久在邊疆,但當時西邊的夏國,已與宋朝議和有年,所以未能在戰場上建立功勳。而邊塞苦寒,風霜淒緊,董生在歸來之後,已經須眉斑白,麵帶皺紋了。這一段表明董生胸懷韜略,誌氣非同一般,而未遇時機;壯圖未遂。“先皇召見延和殿”以下四句是詩的第二段。寫董生歸來之後,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見,他在廷對的當兒,議論慷慨,曾使君王為之開顏(天,指天子),但終以年老,雖然誹謗很多,他也不複置辯。慨然脫身高隱,看山江南,暫且不問世事。這一段表明董生在回到京都以後,雖蒙召見,然而並未獲得重用。
末段四句點明送行之意。前兩句是說,董生南行之後,將越過浪濤滾滾、蛟龍怒吼的長江,作者不知扁舟此去,何時才能歸還。這兩句深寓惜別之意。後兩句的意思是:將來有幸,在大梁城裏定能相見(大梁即汴京)。而玉川子的破屋數間,那時也定然存在。玉川子是唐代詩人盧仝的號,作者借以自比。玉川子盧仝一生沒有得誌,作者也累試不第。除科舉之外,作者也還有其他途徑可以進身,但他並不低聲下氣去求別人的推薦,寧願以布衣終老,所以在這裏也以此勉勵友人,表明將來相見,自己還是那幾間破屋主人,友人也還是那麽一個高傲自負之士。
全詩表達了送別友人的磊落曠達之情,不作臨別涕泣之語,顯得彼此都很有誌節,不失自重的貧士身份。
- 參考資料:
- 1、繆鉞等 .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618-6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