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送巨山》鑒賞

作者麵對對朋友的離去,流露出濃重的悲傷。前兩句直寫,說張巨山在福建住了兩年,即要要離開福建前往浙江。三、四句轉換角度,以虛擬筆法,想像張巨山走後,人去樓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對他的深情與懷念。

“二年寄跡閩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句直寫,說張巨山在福建住了兩年,如今要離開福建,前往浙江。“二年寄跡閩山寺”,表麵全寫張巨山,實際上帶出自己與張巨山在這兩年中過往密切,引出對分別的依依不舍。次句寫張巨山離開,用了“一笑翻然”四字,看上去很灑脫,其實是故作達語。張巨山離開福建去浙江,既非回鄉,又不是仕宦升遷,此詞離別,肯定愁多歡少,因此詩人寫他灑脫,正帶有不得已處,加強自己對離別的不快。

三、四句轉換角度,以虛擬筆法,想像張巨山走後,人去樓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對他的深情與懷念。書房依舊,但是人走了,如果是直寫,便索然無味。曆來詩人都喜歡通過明月來寄寓自己的情思,如李白“隻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蘇台覽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劉禹錫“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石頭城》),都是如此。劉子翬這首詩也借明月來說,強調明月仍然照進書窗,增加冷漠的氣氛,同時通過無情的明月表現多情的舉止,襯出人的多情,等於說自己日後見到空空的書房,將更加為眼前的別離而惆悵。這樣一轉折,加深了詩的底蘊,把情感也表現得更為豐富。

自然界的風物,誰都知道是無情的,但由於詩人的觀感心情不同,便有意對它們進行人格化,劉子翬這首詩就是如此,把明月擬人化,說它不知人已去,仍然多情地照著讀書窗。這樣的構思,在古代被普遍運用。著名的如唐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隻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桃花依舊,表現人事變化所產生的傷感。又如岑參《山房春事》雲:“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把庭樹擬人化,說它沒體察到人已離去。其他如張泌《寄人》“多情隻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都是如此,劉子翬這首詩,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的表現手法。

參考資料:
1、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 :複旦大學出版社 ,2007 :205-206 .
2、張鳴 .宋詩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 :373-374 .

原文《絕句送巨山》

[宋代] 劉子翬

二年寄跡閩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