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文章理解

題目理解

“傷”,是哀傷,歎惜的意思。“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為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後天教育,思想落後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後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文體介紹

本文敘事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後“聞”。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細有致而又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又意指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使方仲永與“我”發生了聯係,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文章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道理,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於一個神童“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

方仲永的形象

天生神童,卻因後天的不學習,而淪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思想感情

本文通過記敘方仲永才華泯滅的事例,指出了當時不重視人才培養的時弊,強調了後天的學習和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性。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達聰慧,其天資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而最終成了一個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要學習,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和對泯滅人才環境的批評。也對應了孔子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主題

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傷仲永》

[宋代]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嚐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複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