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月詩的詩題中有兩首較為特殊,即《十六夜玩月》,與八月十五日隻相差一天或兩天,也可能出於觀察一下兩天月色的差別,或出於避舊求新的思維習慣,所以一首叫“玩月”,一首叫“對月”。何為玩月呢?從詩的思路僅其內容看,詩人大致從以下角度來思考吧:首先是月和人是雙向尋趣的,不單是人在玩月;既是“玩”從描寫上來看便具有靈動性和歡樂感,擺脫過於拘謹;再是人的範圍擴大,不單是詩人玩月。我們且看詩為何來尋趣吧!
這是一首五律,字數不多,但所含麵較為寬廣,大致有以下幾個層次。一、二兩句為襯托或稱前言,月所具有的招人喜愛和可親之處要給予顯示或作簡要描述。時令已值秋天,月色尤為皎潔明亮,讓人爽目怡悅。十六的夜晚月光如金波可舀,多麽濃鬱,秋露在月光沐浴下更呈玉色之光彩,多麽著人心感滋潤。十六日的圓月、銀光不遜於十五,為“玩月”作了很好的襯墊。三、四兩句寫人與月尋趣的寬闊空間和較好的條件。請看,關山因有今夜如此明亮玉色的月光照耀,使天地顯得更加寬廣遼闊,創設了充分自由飛翔的空間,也擴展了人們的視野。這時你將會發現,天上的銀河與地上的人流顯得如此貼近,天上的銀河、星星、月亮與人間已如鄰近之同居共飲,啊!人與月原來是這樣親近相依。這為今夜人月對玩尋樂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其中也隱含了月對人之情意。
下四旬為第三層次,寫出了今夜玩月的樂趣。詩人的設計也有特色,先寫地域之廣,有山穀野坡,有邊域,有村落,也有河上,可稱遍及四方。再寫玩月者的類別,有打樵人,有邊防衛士,有鄉村兒童,也有水上旅途者,包羅廣大人群的代表,說明“月”在廣大人群心中的情意之深。第三,寫如何玩月,打樵者唱著山歌,踏著月光,高興而歸,這是用歌聲來玩月。邊城城樓上響起橫笛曲聲,顯得多麽哀幽,大概是高鄉遙遠的戰士,仰視明月不免有思鄉之愁萌生,笛聲也就吹出了“鄉思曲”,這也算月對人的一種同情與共承哀愁。兒童們在明月之夜,大有跳躍尋樂之樂,他們嬉戲而蹦跳,樂趣橫生,玩得如此天真。明月也就高興地提供兒童們活動的天地,這也是月尋趣之樂。已是半夜還有行舟,有的是夜行之途,也有是月下尋樂,這也含有了行舟玩月之趣。從以上玩月的描述中也可看到詩人杜甫雖心懷思鄉之愁,但也有乘鄉愁之時作玩月之樂,既可寄托念家之思,也可暢抒對之月愛。
- 參考資料:
- 1、陸堅.千裏共嬋娟 中華中秋月亮詩詞品讀: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