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相思》賞析

相思和借債給別人有一定的相似點,即都是出本錢的一方,共同點都是需要對方償還,如果不償還則一定不斷地追.如果不追到手這賠就太大了,有時是本利全無。但放債的人目的就是追求利潤,追求三分利,而相思的則隻要把對方追求到自己手裏則萬事大吉,則是高傲的勝利者,根本就不計較利錢,我們理解這些之後在分析這篇小令就很容易了。

“相思有如少債的”這句活的關鍵是“少債”二字,即誰是債權人,誰是債務人,誰少誰的債,誰是追債的人,這確實需要思索一下方可以理清。如果從付出的角度來看,當然相思者本人是債權主體,以下的抒情都是她的內心活動二“每日相催逼。”每口都催逼對方還債,實際是每天都在催促對方表態,催促對方趕快答應自己的求愛。“常挑著一擔愁,準不了三分利。”兩句也極其形象生動,是相思的女子經常擔負著相思的憂愁和討不同債務的雙重憂愁,這憂愁是極其沉重而難以擔負的,而且更是不能指望三分利了二因為相思本來是自發的,對方是否知道都不敢完全確定,故利錢就更不敢指顰丁:最後一句點出這種債務丫斷的的方式就是“這本錢見他時才算得”,要求實在是太低了,見而時才能計算本錢,人家還不還還不好蛻,如果償還算是要同了本餞,利息就不計較了。當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何況這通篇都是比興,能夠對應如此明白就已經很精彩了。“常挑著一擔愁”,把無形化為有形,抽象化為具體,生動地表現出相思之深重,顯示出很高的想象力和語言表現能力。

參考資料:
1、畢寶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譯注評:現代出版社,2015年06月:第336-337頁

原文《清江引·相思》

[元代]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債的,每日相催逼。常挑著一擔愁,準不了三分利。這本錢見他時才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