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四段,第一段是從理論上闡發“窮而後工”的文學創作理論。先從辨析“詩人少達而多窮”的世俗觀點人手;接著闡明:凡“傳世”之詩,皆仕途窮困者長期積優感憤、然後興於怨刺的產物;最後順勢得出結論;窮而後工。
第二段寫梅堯臣其人、其詩。分三層:首層述其生平,突出一個“窮”字;第二層評其詩文,突出一個“工”字;第三層感歎其懷才而不得用於世,將老,可悲,這悲的底蘊還是“窮”和“工”。可以說,這第二段是以梅堯臣為例,用事實證明了“窮而後工”的道理。
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交待梅堯臣詩集的搜集、整理、編次、作序過程。這是‘“序”應有的內容。從中亦可看出歐陽修對梅堯臣其人、其詩的愛重,從側麵烘托梅詩之工。
作為一本詩集的序言。本文體現了“序”這一文體的應有內容要素:一是應交待成書的基本情況。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這一任務。二是介紹作者及該書有關的思想、創作情況,述評其著作的主要特點。這是作序的主要內容和任務,故而本文的第二段用了較多的筆墨。三是要有作序者的主導思想,而且這主導思想要與該書及其作者密切相關,從而形成融貫全序乃至全書的靈魂。本文一開頭就闡發的“窮而後工”思想,就起到了這一靈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