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聖俞詩集序》藝術特色

1.以“窮而後工”旨意統領全文。文章一開頭就從理論上闡發“窮而後工”的創作思想,從而形成一個高屋建瓴的主旨,並始終扣住“窮”、“工”二字,將序中應有的其他內容都貫穿起來,這是頗具匠心的。第二段寫梅聖俞的生平和創作,寫生平著眼“窮”,寫創作著眼“工”,因窮而後工,可謂首段說理的實例演繹。第三、四段雖然是寫詩集的成書過程,但其間處處流露著作者對梅聖俞其人其詩的愛重,可以看作是對梅詩之工的側麵襯托。其中有讚美,有喟歎:讚美的指向還是其詩之“工”,喟歎的指向還是其人之“窮”。而且作者行文的好處在於:雖欲緊扣“窮工”,卻並不急切、黏滯;雖是寫成書過程,卻又總是不忘記“窮工”。這就是不即不離、從容不迫的大家手筆。

2.行文起伏跌宕,長於變化。這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麵:一是說理先設對立麵。作者本可一上來就正麵展開對“窮而後工”的論說,但那樣就會過於平板。於是作者第一句就揭出“詩人少達而多窮”的世俗流行觀點,然後通過辨析這一觀點的不確切,順勢展開論說,從而很自然地得出“窮而後工”、“愈窮愈工”的結論。二是多角度多手法地證明論點。為了突出梅詩之“工”,作者先說他自幼出語驚人,這是鋪墊手法;次說他的文章“簡古純粹”,但人們卻隻知其詩,這是以文之美來襯托詩之工;再說“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聖俞”,這是借公眾的推崇來讚揚梅詩之工;接著又寫到王文康公對梅詩的讚歎,這是借名人名言來旁證;最後還通過作者自己對梅詩的熱愛來側麵烘托梅詩之工。三是虛實並舉,大起大落寫感慨。文章在寫完梅詩之工後,有感而發,順勢而帶出感慨。為了充分表達這感慨,作者先通過虛設,寫其若能“幸得用於朝廷”,則必將功德宏偉,這是大起大揚;後文突轉,通過實寫,歎其終不得誌,久而將老,令人悲從中來,這是大抑大落。一虛一實,一起一落,不僅正反對舉,事理昭彰,而且情致跌宕,感人備至。

原文《梅聖俞詩集序》

[宋代] 歐陽修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於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歎,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於有司,困於州縣,凡十餘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鬱其所蓄,不得奮見於事業。其家宛陵,幼習於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說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聖俞;聖俞亦自以其不得誌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於上者。昔王文康公嚐見而歎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誌,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歎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聖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於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嚐嗜聖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後十五年,聖俞以疾卒於京師,餘既哭而銘之,因索於其家,得其遺稿千餘篇,並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於聖俞詩論之詳矣,故不複雲。

廬陵歐陽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