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飴甥對秦伯》解讀

晉惠公本是秦穆公的舅老爺,他靠姐夫的幫助,回國登了君位;卻以怨報德,和秦國打了一仗,結果兵敗被俘。陰飴甥在這時奉命到秦國求和,實在尷尬得很。但是,他在回答秦穆公的時候,巧妙地將國人分為“君子”、“小人”兩部分,一正一反,既承認晉侯不是,向秦服罪;又表明晉國的士氣不可輕侮。軟硬兼施,說得不亢不卑,恰到好處。因此贏得秦穆公的尊敬,決心做個順水人情,放回晉惠公,以提高自己的威信。

《古文觀止》編者吳楚材的評語,說本文用的是“整對格”。現代學者錢伯城解釋:整對格就是名與名對,段與段對。以本文來說,“君子”與“小人”對,“報仇”與“報德”對,“威”與“恕”對,“懷德”與“畏刑”對。內容含意上的正反開合,則是意與意對。這種整對格,駢散結合,在唐以後的散文中,以韓愈為代表,曾被大量運用。

原文《陰飴甥對秦伯》

[先秦] 左丘明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於王城。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仇,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館晉侯,饋七牢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