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別業》賞析二

全詩的著眼點在於作者抒發對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的向往。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中歲”人中年。“道”這裏指佛理。“晚”是晚年。“家”人安家。“陲”人邊緣,旁邊。“南山”人終南山。“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據相關資料記載,輞川別墅原為宋之問的別墅,王維得到這個地方後,完全被這裏秀麗、寂靜的田園山水所陶醉。這兩句是的意思是說,(自己)中年以後厭塵俗喧囂,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邊陲。詩歌開始就敘述了自己中年以後人厭塵俗而信奉佛教的思想。“終南山”在古代詩歌中,往往表現隱逸的地方。如,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南山”人為終南山,暗示了陶淵明過著隱逸安適的生活。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勝事”人美好的事。“空”人白白地,或自然而然地。“自知”就是自己得到,自己獲得,或者自己感受到。這一聯的意思是說,興致來了,就獨自一人自由自在地前往欣賞終南山美麗的景色,在這樣美好的自然環境中獲得了無盡的樂趣。這一聯承上而來,詩人在此透露出來的是一種閑情逸致了。上一句中的“獨”字很有分量,不但寫出詩人勃勃興致時不受任何幹擾,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也表現出了詩人的一種悠閑的心理狀態。下一句的“自知”又寫出詩人在欣賞美景時所獲得的自由自在,自得其樂的情趣。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言“勝事”。在山間信步閑走,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溪水盡頭,似乎再無路可走,但詩人卻感到眼前一片開闊,於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風起雲湧。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山間流水、白雲,無不引發作者無盡的興致,足見其悠閑自在。清人沈德潛讚曰:“行所無事,一片化機。”“行到水窮處”,讓讀者體味到了“應盡便須盡”的坦蕩;“坐看雲起時”,在體味最悠閑、最自在境界的同時,又能領略到妙境無窮的活潑!雲,有形無跡,飄忽不定,變化無窮,綿綿不絕,因而給人以無心、自在和閑散的印象,陶潛有詩雲“雲無心以出岫”(《歸去來兮辭》),而在佛家眼裏,雲又象征著“無常心”“無住心”。因此,“坐看雲起時”,還蘊藏著一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機。簡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夠去掉執著,像雲般無心,就可以擺脫煩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詩人在一坐、一看之際已經頓悟。再看這流水、白雲,已是無所分別,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從結構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二句,對偶工穩,一貫而下,從藝術手法上看,此二句儼然是一幅山水畫,是“詩中有畫”也。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實不止遇見這林叟是出於偶然,本來出遊便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到水窮處”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實在是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遊的一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閑,如行雲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它寫出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對於我們了解王維的思想是有認識意義的。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的心境。詩的前六句自然閑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為樂土。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為可親。

在藝術上,這首詩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首先,人物性格鮮明。這首詩把退隱後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雲變幻,悠閑自得由此可見。

其次,注重細節描寫。詩歌在“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大背景中,詩人又描寫了與“叟”偶遇而笑談的細節。其中這個“談笑”,不但表現課詩人自由愜意之態,也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審美想空間。

再次,注重時空交錯。在詩歌中,特別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聯,上句中的“處”字,下句中的“時”字,不但將行到水源的時間過程給空間化,而且也把人看雲起時的空間關係給時間化,從而使詩歌的境界更加開闊高遠。

最後,語言簡潔平實。這首詩歌的語言簡潔平實,平白如話,卻意蘊深刻。同時,在這平實簡潔的語言中,不但富有情趣,而且更有理趣。

參考資料:
1、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1:254-256

原文《終南別業》

[唐代]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