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先寫作者與李白的深厚交情,再敘與李白一同尋訪範十隱居,後寫在範居處即席朗誦屈原的《橘頌》,席上三個人因此在各自的心裏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表達了朋友之間心神相連的感情。全詩有對真摯友情的珍惜,有心誌共鳴的融洽,有生命誌向茫茫無歸的惆悵,格調高古,興致飄逸,情境清妙。
全詩可分三部分。
開頭六句為第一部分,敘寫作者對待李白的交情。兩人共被同行,親如弟兄。“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可見作者是應約來此歡聚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見來此已是秋天,更見二人情誼之深。
中間六句為第二段,敘述兩人同尋範十隱居。“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兩句,敘途中之事。“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兩句,寫造訪範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
最後四句為第三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遊。
雖然詩中有對李白的讚歎,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幾幅簡約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尋北郭”“入門高興發”“屯雲對古城”“悠悠滄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歸,望天,問海,這種感情裏,兄弟之情,心神相連,生生都是不會輕易斷絕的。
劉辰翁以為“入門高興發,侍立小重清”兩句不可解,金陵生撰文認為此即曹洞宗所謂“不犯正位”,言小童清,則主人之清雅脫俗固不難想見。“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兩句,朱彝尊謂“‘誰’字疑當作‘惟’字謂得”。金陵生據詩意認為當以“誰”為長。此聯是正反兩麵言之,上句謂範十隱居自是為全其誌節,如《橘頌》所詠之“蘇世獨立,橫而不流”者;下句反詰,誰欲貪戀故鄉風物之美呢?若作“惟”則與結聯“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表意重複。
這首詩寫尋範居城僅數句,格調高古,興致飄逸,情境清妙,確乎難能可貴。若論敘事的真實、細節的生動、形象的傳神、語言的幽默,卻不及李白同時的作品《尋魯城北範居城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
- 參考資料:
- 1、陳貽焮.杜甫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83-85
- 2、金陵生.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一解.文學遺產,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