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井岡山》賞析

這是一首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的讚歌,是一首抒寫井岡山革命鬥爭的光輝史詩,是毛澤東許多以革命戰爭為題材的詩詞中最早的一首詞。這首詞題為“井岡山”,內容卻不是描寫山景,而是通過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軍民第二次反“會剿”戰鬥的關鍵一仗——黃洋界保衛戰,熱情歌頌井岡山人民武裝鬥爭的勝利。

詞的上闋寫戰前氣氛和敵我雙方的態勢。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這兩句概括了紅軍士氣高昂,嚴陣以待的雄壯聲勢,栩栩如生,為全詞的雄偉氣勢以及詞的結尾與紅軍的勝利作了鋪墊。黃洋界處在井岡山上很高的位置,從這裏向下遠望各山頭,到處是紅軍迎風招展的戰旗;到處軍號高鳴,戰鼓齊奏。說明紅軍早已嚴陣以待。1964年1月27日,毛澤東回答《毛主席詩詞》英譯者的解釋是:“‘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旌旗’和‘鼓角’都是指紅軍。黃洋界很陡,陣地在山腰,指揮在山頭,敵人仰攻。山下並沒有都被敵人占領,沒有嚴重到這個程度。‘旌旗在望’,其實沒有飄揚的旗子,都是卷起的。”“山下旌旗在望“喻指山下的部分紅軍即袁文才、王佐領導的三十二團,以及井岡山一帶的赤衛隊、暴動隊等地方武裝也在堅守井岡山,山下並沒有都被敵人占領。“山頭鼓角相聞”,喻指守衛黃洋界的紅軍第三十一團第一營,以不足一營的兵力,利用懸崖峭壁的地形頑強抵抗敵人的進攻。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這兩句用誇張的手法寫敵人人多勢強,氣焰囂張,紅軍被敵人重重包圍;但在這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英勇的紅軍毫不畏懼,視萬千敵人如蟲蟻,沉著應戰,泰然自若,巋然不動。襯托了紅軍英勇善戰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雖然敵人在數量上占了很大的優勢,把紅軍一層又一層地包圍起來,巋然”一詞,充分表現了紅軍巍然屹立的雄姿。

下闋寫戰鬥經過,軍民萬眾一心,粉碎了敵人的圍攻,戰鬥取得勝利。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這兩句寫紅軍已預料到了敵人會乘虛前來圍攻,早就做好了充分準備,築好了防禦工事,戒備森嚴,軍民團結一致,眾心成城,英勇抗敵的情景,寫出了紅軍戰勝敵人的原因。這裏“森嚴壁壘”、“眾誌成城”,與“巋然不動”前後照應,既顯得典雅雄壯,又韻味深長。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這兩句寫具體的戰場(黃洋界)和戰鬥結果(有人報告說,敵人聽到了紅軍在黃洋界打的炮聲,驚慌地在夜晚逃走了),即戰鬥取得了勝利。這勝利是通過“炮聲”傳報的,陳毅說:“在戰爭中嚐有炮聲雷鳴而敵已開始逃跑。此敵之起身炮也,我之送行炮也。不可不知。”這兩句極為形象地描繪了這次保衛戰,巧妙地嘲笑了敵人,有力地鼓舞了紅軍民,同時與上闋軍軍民的備戰與巋然不動的情景照應,前後貫通,無懈可擊。

《西江月·井岡山》是一首紀實性很強的詩歌,一首小令,僅五十字之簡約篇章,卻能如此真實地記錄了黃洋界保衛戰這樣的一場戰役,非大手筆而不能為之。這首“在馬背上哼成的”詩歌,雖然是一首超小型的敘事詩,但紀實之中有言誌,有抒情,有議論。我們清晰地看到,《西江月·井岡山》一詞,與《井岡山的鬥爭》這樣的政論長文,居然可以如此緊密地互文見義。在中國曆史發生大轉折、中國共產黨人艱苦探索全新革命戰略的年代,毛澤東作為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把自己的政論思考熔鑄到自己詩詞的意象之中,其抒情邏輯蘊涵著他在軍旅征戰之中的革命預見。這是毛澤東井岡山時期詩詞的一個最有時代特色和個人風骨的特點。

參考資料:
1、吳正裕、李捷、陳晉等.《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張鐵鎖、鍾啟元、栗金鳳、牛崇輝、楊海貴、孟紅、曲星、湯根臣等.《黨史文匯》.山西·太原:山西省郵政報刊發行局,2012年第3期:22頁

原文《西江月·井岡山》

[近現代] 毛澤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