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有所感》賞析

本曲共有四首,除末二句語句不變外,其餘三首的起首分別是:“流水桃花鱖美,秋風蓴菜鱸肥。”“鯤化鵬飛未必,鯉從龍去安知。”“藏劍心腸利己,吞舟度量容誰。”可見詩人的“有所感”,是從“魚”上生發的。當然用意不在於談飲食文化,其“所感”的內容還是社會的人事。

本篇起首使用羊續、馮兩則與魚相關的典故,“高高掛起”與“苦苦傷悲”相映成趣。兩人的態度雖截然不同,但一為官吏,一為門客,都是仕途上的人物,在失去自由身這一點上又有共同之處,所以這兩句都是鋪墊,用來與接下的三句形成對照。在第三、四、五句中,未出現具體的人物,因為“多少漁磯”,隱於江湖的漁翁人數太多了。作者采用問句的形式,暗示“大海”、“長江”無處不可隱居,從而引出了末尾兩句的感想。言下之意,羊續高高掛起是為官清廉,馮苦苦傷悲是懷才不遇,他們都比不上那些散隱各地的無名漁翁。利用“魚”的內在聯係,引出用世、出世的優劣比較,這種構思是頗為新奇的。

“荊公”即王安石。張光祖《言行龜鑒》:“介甫(王安石)在政事堂,雲吃魚羹飯。一日因事乞去,雲世間何處無魚羹飯。”但這是元人編的書,從他本人的《臨川集》以及相關的宋代筆記中,找不到他“題”過這樣的話。隻見清人顧棟高《王荊國文公遺事》引《上蔡語錄》,謂王安石“作宰相隻吃魚羹飯,得受用底不受用,緣省便去就自在”。《上蔡語錄》為宋儒謝良佐的語錄,同書還有王安石因薦人未遂,拂袖便辭去宰相職務的記述,可見都是出於傳聞。徐再思小令《朝天子·常山江行》中,也有“得閑,且閑,何處無魚羹飯”的曲句,看來已成為元代流傳的習語,歸於荊公名下,大概就同“杜甫遊春”、“孟浩然尋梅”等一樣,屬於約定俗成。“魚羹飯”在古人詩文中倒是出處頗早。五代李珣《漁歌子》:“水為鄉,蓬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南宋戴複古《思歸》:“肉糜豈勝魚羹飯,紈絝何如犢鼻裨。”劉克莊《鄭丞相生日口號》:“江湖不欠魚羹飯,直為君恩未拂衣。”從這些例句中顯而易見,“魚羹飯”代表著“江湖”的“常餐”。推其本原,這三字實同西晉張翰那則思鱸魚蓴羹而決然辭官的著名典故(參看前選張可久《人月圓·客垂虹》注③)有關係,對於在官者來說,“何處無魚羹飯吃”,也就是隨時隨地都不妨急流勇退、掛冠回鄉的意思。

小令語言嚴謹,寓味深長,堪稱當行。《錄鬼簿續編》載時人對周德清有“天下之獨步”的高度評價,想來就是對這樣的作品而言。

參考資料:
1、天下閱讀網.沉醉東風·有所感

原文《沉醉東風·有所感》

[元代] 周德清

羊續高高掛起,馮苦苦傷悲。大海邊,長江內,多少漁磯?記得荊公舊日題:何處無魚羹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