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詩即興而作,直抒胸臆,筆酣墨暢,一氣流注。第一句“從來隻有情難盡”,即從感情的高峰上瀉落。詩人以一種無可置疑的斷然口氣立論,道出了萬事有盡情難盡的真諦。“從來”二字似不經意寫出,含蘊卻極為豐富,古往今來由友情、愛情織成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無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為情盡橋”,順著首句的勢頭推出。難盡之情猶如洪流淹過橋頭,順勢將“情盡橋”三字衝刷而去,詩人的這個疑問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觀點,真切地表達了前一句“情難盡”所蘊含的感情,首尾相呼應,結構緊密,更顯嚴謹,情思綿綿,更顯深長。
前兩句是“破”,後兩句是“立”。前兩句過後,詩勢略一頓挫,好像見到站在橋頭的詩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為折柳”的詩句來。折柳贈別,是古代習俗。詩人認為改名為折柳橋,最切合人們在此橋送別時的情景了。接著,詩又從“折柳”二字上蕩開,生出全詩中最為痛快淋漓、也最富於藝術光彩的末句——“任他離恨一條條”。“離恨”本不可見,詩人卻化虛為實,以有形之柳條寫無形之情愫,將無形之情愫量化成為一條條,使人想見一個又一個河梁送別的纏綿悱測的場麵,心中的離別情殤油然而發,感情真摯動人。
詩的發脈處在“情難盡”三字。由於“情難盡”,所以要改掉“情盡橋”的名稱,改為深情的“折柳橋”也是由於“情難盡”,所以寧願他別情傷懷、離恨條條,也勝於以“情盡”名橋之使人不快。“情難盡”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故給全文一氣嗬成的和諧的美感。
- 參考資料:
- 1、代漢林.律詩絕句精品鑒賞.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