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賞析

此詞表麵上是寫作者因沒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滿,實質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潔,受貶是蒙冤的。全詞關鍵是佛家術語“無垢”,比喻一切本來清淨,雖意出禪偈,形象不甚優美,卻自有其思想價值和意義。

此詞小序有兩層意思:一是寫這首詞的起因,二是對於詞牌“如夢令”來曆的介紹。詞的正文反映的是:申辯、不滿和請求。

此詞字麵上可以概括出如下幾個方麵:一,作者強調自身是潔淨的,沒有汙垢;二,自身潔淨的人還是被人動手除垢;三,擦背去垢的人,出手太重;四,表達不滿和請求:對身體潔淨的人不該出此重手。

事實上,蘇軾是一個愛幹淨的人,喜歡經常洗浴,而這經常洗浴就不隻是為了除垢了,而是為了健康身體和愉悅心情,這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而這次在泗州的公共浴池裏遇到了一個擦背特別用力的人,把他的身體弄痛了,他就戲言地表達了不滿,而且還講了理由。這樣的生活趣事,作者隨後開玩笑似地寫成了詞。在深層表達上,這樣寫的結果,超出了這件事情的本來意思,豐富了內涵,隱含了自己受到了嚴重的不公平待遇。對於一個蒙冤受貶、被當事者欲置之死地,而皇帝讓調離這個貶地的文人來說,一個“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於國”的人,一個正在被皇帝起用的過渡期的人,顯然不僅僅是寫這次洗浴。此詞明顯有這樣的意思:不該對身體潔淨的人重手去垢,是沒有必要的、可笑的。這自然引人聯想到蘇軾蒙冤貶往黃州的情景、聯想到古今社會上的人生。這些都不隻是一次洗浴、一次簡單的戲作所能解釋得了的。而這些,也是詞人“戲作”的豐富內涵中的重要一麵。

此詞關鍵在於“無垢”二字,是佛家常用術語,比喻一切本來清淨。一般以詞說法,了無餘蘊。而此詞雖意出禪偈,形象不優美,亦無甚詩意,卻自有其思想價值和意義。

參考資料:
1、第二十屆蘇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6:224
2、呂觀仁.東坡詞注.長沙:嶽麓書社,2005:152-153
3、劉尚榮 校勘.傅幹注坡詞.成都:巴蜀書社,1993:1-34

原文《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代] 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戲作如夢令闋。此曲本唐莊宗製,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蓋莊宗作此詞,卒章雲:“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因取以為名雲。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