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題為“送春”,詞人感歎春色、春事,實際上是借以哀傷宋朝故國的淪亡,全詞即圍繞這一題意展開。
上闋前三句以“春汝歸歟”發問,向讀者展現出春將歸去的場景:風雨蔽江,煙塵暗天,春天像一個要歸家的行客,即將遠去。詞人麵對春天的歸去,心有不甘,因此小心詢問:春天你真的要走嗎?然而春天不顧詞人的留戀,還是義無反顧地離開了。走時風雨交加,百花凋零,煙霧漫天,一片淒然。那麽春天究竟能走向哪裏呢?詞人從東、南、西、北四個空間方位將春天可能走的方向一一呈現:北有險關擋道,南有曠漠阻隔,東至江浙,西到八百裏秦川,到處都是芳草遮渡口,飛花塞道路,春想歸去,卻無家可歸。所幸的是還有一個蓬壺仙島,可以小居百年。那麽,既然四處無路,詞人為何冒出一句“小為蓬壺借百年”呢?原來,這一句正是喻指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偏處江南一隅的上百年曆史。通過此句隱喻,整首詞借傷春、送春、問春來寄托哀悼北宋南遷,終致南宋滅亡的主旨便愈見清晰。之後,“江南好,問夫君何事,不少留連”的問春,也就有了著落。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置北方失地於不顧,肯定是認為“江南好”。但是,既然“江南好”,緣何僅寄居百年就匆匆離去了呢?這“問夫君”,字麵上看是女子問丈夫,但這“君”,實際上正是指南宋的最高統治者。詞人深責南宋當政者不思進取,全無誌氣,自甘沉溺江南l臨安這個洞天福地,最終致江南國土盡失。“問夫君何事,不少留連”一問,問得尖銳、深刻而又滿懷沉痛和哀傷。
下闋則集中寫南宋滅亡後讓人“堪憐”的春色。這“江南正是堪憐”與上闋“江南好”形成對比反差。“但滿眼楊花化白氈”,表麵上言春色已盡,實際上在詞人眼中,這如同大地披喪服,處處寄寓著作者為故國淪亡的哀悼之情。接下來“看"字引領的四句,描述南宋宮廷如今長滿野草,蜜蜂和蝴蝶在昔日的帝王台上飛舞。故國何以如此,詞人沒有正麵作答,但在字裏行間卻埋藏著詞人那顆被壓抑的對故國眷念的赤子愛國之心。在這顆跳動的赤誠之心上,既淤積著痛恨宋朝君臣無能的憤懣,又彌漫著個人無能為力的痛楚。情已至此,詞人幹脆拋開前麵的比興象征,直接宣泄自己迷茫彷徨的憂傷:“我已無家,君歸何裏?中路徘徊七寶鞭。”春色已盡,國運到頭。詞人猶豫徘徊感到前途渺茫,即使握有七彩珍寶做的馬鞭又能怎樣,難道還能使時光倒流?春天重回,國運複振?一切都晚了,一切複興趙宋王朝的夢想都是枉然。全詞在“風回處,寄一聲珍重,兩地潸然”三句後戛然而止。國家雖已敗亡,但詞人仍眷戀於故國不願離去。在一聲珍重的問候中,將詞人對故國的眷戀融會其中,真是語短情長,令人回味。
- 參考資料:
- 1、薑鈞.《宋詞大鑒賞》:外文出版社,2012:第386-3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