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長安中作》賞析

詞中沒有著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側筆取妍。

起句“沙際春歸”,語似直露,而畫麵見於文字之外。之所以說說春從水邊歸去,北宋詩人蘇軾的《春江晚景》中所說:“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也就是說,春來之時,柳樹發芽,楊柳青青,而春歸之時,柳絮飄飛,隨水而去。真有唐代詩人韓愈在《晚春》中說的“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最終卻是“花落有意隨水流,流水無心戀落花”。這裏就表現出了殘春時節凋落的花瓣隨著流水飄去的景象。故吟詠“沙際春歸”四個字,乃覺無字處有意,空白處皆是畫。次句“綠窗猶唱留春住”,詩思奇妙。不說自己思春、戀春,卻說旁人春歸而不知,猶自癡情挽留。詞牌有《留春令》,綠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許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過是作者設置的一種境界,借說綠窗少女的歌聲以表達自己惜春的情懷。這是詞體幽微宛轉處,作者掌握和運用得很成功。“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二句,熔鑄前人詞中意象,而翻進一層。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王安國的《清平樂》:“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黃庭堅《清平樂》:“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上述諸作,或問花,或問鳥,不論是落花還是鶯啼,總還有點春天的影子。在這首詞中,不僅是問而無答,乃更無可問訊。“花落鶯無語”,春光老盡,連點聲息都沒有了,更能體現“春意已盡,無可尋覓”的意境。

詞人對春天是無限的眷戀的,也是沒有放棄才對春的追求。所以,下片詞人接著寫道:“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渺渺”即悠遠的樣子。意思是說,滿腹情懷遠望尋覓,滿眼所見是霧氣沉沉中隱隱約約的樹林。這裏,詞人化用了南北朝時期著名詩人謝眺《遊東田詩》中“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的詩意。詞人極目遠望,不見春之蹤影,隻見霧氣沉沉中的樹影,心中無限惆悵。於是,詞人寫道:“西樓暮,一簾疏雨,夢裏尋春去。”“西樓”也許就是在西邊的一座樓,也許就是一座樓的名稱,在詩詞中經常用到,也許就是一種情懷的表現。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煜的《相見歡》中寫道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他們都有用了“西樓”,但各自有不同的情懷。元好問這裏的意思是說,尋春無果,隻有在日暮上西樓,在隔簾聽雨中求得好夢,在夢中去尋覓了心中的春意。特別是最後“夢裏尋春去”一句很有用意的。夢境本來是虛幻的,可詞人偏偏要到夢中尋覓。從這裏,我們不但感覺到詞人對尋春的執著與對春的深情,而且也能感受到詞人即使傷春,也沒有那麽失望,那麽感傷,畢竟是在“長安中作”,比起“悲秋”來,感覺還是要溫和多了。結句“夢裏尋春去”,語淡情深。現實之春確已逝去,而詞人不作絕望頹唐之想,還要到夢境中去追尋。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也正反映了詞人年輕健康的心理情緒。

該詞在藝術特色上,語淺意深,意蘊深厚。側麵落筆,盡情抒寫。以夢結尾,提升境界。

參考資料:
1、唐圭璋等著 . 《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卷)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392-2393頁

原文《點絳唇·長安中作》

[金朝] 元好問

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裏尋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