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少年·飛花時節》賞析

此詞上片以三個四字句領起,利用時地景物的有機統一,簡潔地點出庭院深深、春意盎然,為尋訪戀人作了鋪墊,以無聲出意境。而重在寫景敘事,可以分為前三句、後二句兩個層次。“飛花時節,垂楊巷陌,東風庭院”三句交待自己重訪舊地的時間、地點及道路情況。時間是在暮春時分,其時春風吹拂,柳絮飛舞。詞人走過一條兩旁種有垂柳的小路,來到了心上人居住過的庭院。後兩句“重簾尚如昔,但窺簾人遠”為另一層次。詞人站在庭院裏,隻見一層層窗簾還像過去那樣懸垂著,可是再也見不到那窺簾的女子了。上句用一“尚”字,筆意由輕快而凝滯;下句著一“但”字,作大幅度轉折,加強了渴望與無望的反襯效果,濃化了詞人的孤獨感和失落感,不著“情”字,而哀怨之意畢出。

下片緊承“窺簾人遠”的事實及由此引發的感慨著筆,進一步抒寫自己失落的情懷,以有聲見心緒。也分前後兩個層次,先是借景抒情,然後是直接抒情。“葉底歌鶯梁上燕,一聲聲、伴人幽怨”,以歡樂的鶯聲、燕語反襯自己的“幽怨”之情。正當詞人站在庭院中,因“窺簾人遠”而惘然若失時,忽然聽到了林間傳來的黃鶯鳴叫聲,見到了正在粱間呢喃的燕子。鶯聲燕語本是美好春色的組成部分,足可供人賞心悅目,但在感傷的詞人聽來,鶯燕的啼鳴愈歡快,自己感受到的“幽怨”也就更為強烈、明顯。“伴”字是句中之眼,是由景及情的一個關鍵字。說鶯燕與人為伴,說鶯燕的鳴叫似在宣告人的歡快,都可以領會,但若要說鶯燕聲“伴人幽怨”,就會感到難以索解了。這裏的“伴”字是一種“陌生化”的用法,如果對“幽怨”之情沒有特別強烈的切身體驗,是不可能體會到此“伴”字的應用之妙的。下片的另一層次是作為結拍的最後兩旬——“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直接抒情,收結全篇。與此前寓情於景的寫法不同,這兩句采用明白的語言,直接吐露自己的心聲,與“當初不合種相思”不謀而合。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情,雖曆千百年而不易。一結雖作後悔語,卻非淺薄語。詞人之所以言“悔”,根本原因在於其愛之過深、思之太苦。“悔”是在其受盡感情煎熬之後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骨子裏正反映了他的沉痛。

全詞感情誠摯,從景物的描繪到出自肺腑的呼喚,情感漸漸升華,至最終達到高潮,細味可以看到其中發展的脈絡。

參考資料:
1、錢仲聯 主編.愛情詞與散曲鑒賞辭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032
2、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 編.元明清詞三百首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305-307
3、呂美生 主編.中國古代愛情詩歌鑒賞辭典.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11月第1版:1104-1105

原文《憶少年·飛花時節》

[清代] 朱彝尊

飛花時節,垂楊巷陌,東風庭院。重簾尚如昔,但窺簾人遠。
葉底歌鶯梁上燕,一聲聲伴人幽怨。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