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祿》賞析

這是一個曆代流傳很廣的故事。春秋時,晉國的公子重耳因為內亂出奔到國外,一路辛苦流離,餓得奄奄一息。隨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給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內亂平定後,重耳回國,榮登皇帝的寶座,就是晉文公,即文中所稱晉侯。他登基之後大行封賞功臣,卻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這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於是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

文公知道後派人去請,而介之推執意不肯出來。傳說來人縱火燒山,想將母子逼下山,介之推和母親合抱一棵大樹,就這樣被燒死在山上。燒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節的前一天,為了悼念介之推,從此人們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為寒食清明,“寒食”是斷火冷食的意思。這一天舉國都不許生火,隻能吃冷食。據說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曆。

故事還沒有完。介之推被燒死後,文公很悲傷,他砍下那棵大樹,製成木屐穿上。歎息著說:“悲乎,足下!”據說這又成了“足下”這一典故的出處。

綿山因此也成為一大名勝。據史料記載,從三國曹魏時期到元末,曆代曾有6次大規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綿山毀於日軍戰火。解放後,綿山被山西省政府列為重點風景名勝區。90年代得到了全麵的修複和擴建。不但重修了從龍頭寺到雲峰寺被侵華日軍燒毀的寺廟,並且開發建設水濤溝瀑布群和棲仙穀自然風光兩大景區。而每到寒食清明,人們更是會深切地懷念介之推的高尚氣節。

原文《介之推不言祿》

[先秦] 左丘明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誌吾過,且旌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