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慶寺玉蘭記》賞析

這篇文言文在寫“慧慶寺的蘭花”時,特意提到了“虎丘的玉蘭花”,目的就是進行對比。第一處是用“虎丘的蘭花”因地處繁華之地容易得名和“慧慶寺的蘭花”因地處偏僻之地而不為人知來對比;第二處用“虎丘的蘭花”“ 意象漸衰”和“慧慶寺的蘭花”“ 茂密如曩時”來對比,以此來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情感。明為寫花,實際上是寫世事的不平:庸劣者因居“繁華之地”而易得名,俊傑者以“地僻而鮮居人”卻幾被埋沒。文章末尾以虎丘玉蘭“意象漸衰”而慧慶寺玉蘭盛如曩昔,揭示出“虛名之不足恃,而幽潛者之可久”的道理,既表明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被棄置的感慨,更表現他努力發現美好事物的熱情。寫得耐人尋味,讀來發人深思。

作者從慧慶寺蘭花的遭遇,感受到人世的道理,聯想到那些庸劣者以地位權勢而高舉,俊傑者以不得其地勢而埋沒的現實,指出了“虛名之不足恃,而幽潛者之可久也”的道理,借寫花來抒發自己內心的不平之氣,更表現他努力發現美好事物的健康上進的熱情。這不隻是寫了一個被壓抑的狂士才子對於自然山水的感受,更寫出“這一個”舉世皆棄而又不甘消沉的靈魂。它並不是將讀者引向寧靜的福地洞天,而是促使人們積極向上,去作美的追求。

參考資料:
1、程根榮主編 .桐城派名家文選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5-37
2、周新國,李尚全作.揚州大學佛學論叢 2: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119
3、徐文博 石鍾揚.,戴名世論稿:黃山書社,1985年09月第1版:第93頁

原文《慧慶寺玉蘭記》

[清代] 戴名世

慧慶寺距閶門四五裏而遙,地僻而鮮居人,其西南及北,皆為平野。歲癸未、甲申間,秀水朱竹垞先生賃僧房數間,著書於此。先生舊太史,有名聲,又為巡撫宋公重客,宋公時時造焉。於是蘇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載酒來訪者不絕,而慧慶玉蘭之名,一時大著。

玉蘭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數丈,蓋二百年物。花開時,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蘭一株,為人所稱。虎丘繁華之地,遊人雜遝,花易得名,其實不及慧慶遠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為重客,則慧慶之玉蘭,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門晝閉,無複有人為看花來者。

餘寓舍距慧慶一裏許,歲丁亥春二月,餘晝閑無事,獨行野外,因叩門而入。時玉蘭方開,茂密如曩時。餘歎花之開謝,自有其時,其氣機各適其所自然,原與人世無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蘭,意象漸衰,而在慧慶者如故,亦以見虛名之不足恃,而幽潛者之可久也。花雖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