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陳風·東門之池》鑒賞

這是一首歡快的勞動對歌。可以想像,這種場麵,時至今日,還屢見不鮮。漚麻的水,是有相當強烈的臭味的。長久浸泡的麻,從水中撈出,洗去泡出的漿液,剝離麻皮,是一種相當艱苦的勞動。但是,在這艱苦的勞動中,小夥子能和自己鍾愛的姑娘在一起,又說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艱苦的勞動變成溫馨的相聚,歌聲充滿歡樂之情。

全詩三章十二句,其實隻是一個意思,一章已經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隻是複遝。而複遝,相同或相近意義的字語反複吟唱,衣是中國民歌傳統的語言形式。這種反複吟唱,既表現勞動青年感情的純樸強烈,又以複遝的手段加強詩歌的主題。這種方式,一直沿用到現代。如果說變化,三章隻換三個字,一個漚的對象不隻是麻,還有苧麻菅草;一個是晤的形式變了,還有言來語去。這說明隨著勞動過程的延續,愛情的溫度也在漸漸提升。

詩以浸泡麻起興,不僅寫明情感發生的地點,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軟,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還在於兩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對話的基礎。

大麻、紵麻經過揉洗梳理之後,得到比較長而耐磨的纖維,成為古時人們衣料的主要原料,織成麻布,裁製衣服。白色麻布製成的衣服,不加彩飾,叫深衣,是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是勞動者的衣料。因此,每年種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後很長曆史時期農村主要勞動內容之一。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71-273
2、薑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68-270

原文《國風·陳風·東門之池》

[先秦] 佚名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彼美淑姬,可與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