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邶風·旄丘》譯文及注釋

譯文
旄丘上的葛藤啊,為何蔓延那麽長!衛國諸臣叔伯啊,為何許久不相幫?
為何安處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為何等待這麽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車出行不向東。衛國諸臣叔伯啊,你們不與我心同。
我們卑微又渺小,流離失所無依靠。衛國諸臣叔伯啊,充耳裝作不知道。

注釋
邶(bèi):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地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東南。
旄(máo)丘:衛國地名,在澶州臨河東(今河南濮陽西南)。一說指前高後低的土山。
誕(yán):通“延”,延長。節:指葛藤的枝節。
叔伯:本為兄弟間的排行。此處稱高層統治者君臣。
多日:指拖延時日。
處: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動。
與:盟國;一說同“以”,原因。
何其:為什麽那樣。
以:同“與”。一說作“原因”“緣故”解。
蒙戎:毛篷鬆貌。此處點出季節,已到冬季。
匪:非。東:此處作動詞,指向東。
靡:沒有。所與:與自己在一起同處的人。同:同心。
瑣:細小。尾:通“微”,低微,卑下。
流離:轉徙離散,飄散流亡。一說鳥名,即梟或黃鸝。
褎(yòu):聾;一說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掛在冠冕兩旁的玉飾,用絲帶下垂到耳門旁。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73-75
2、薑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73-74

原文《國風·邶風·旄丘》

[先秦] 佚名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