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

晉國文忠公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裴度出身河東裴氏的東眷裴氏,為德宗貞元五年(789年)進士。憲宗時累遷司封員外郎、中書舍人、禦史中丞,支持憲宗削藩。裴度在文學上主張“不詭其詞而詞自麗,不異其理而理自新”,反對古文寫作上追求奇詭。他對文士多所提掖,時人莫不敬重。晚年留守東都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借吟詩、飲酒、彈琴、書法以自娛自樂,為洛陽文事活動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詩》等錄其詩文。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裴度出身世宦名族“河東裴氏”中的東眷裴氏,祖父裴有鄰,曾任濮州濮陽縣令。父親裴漵,曾任河南府澠池縣丞。

貞元五年(789年),裴度中進士科,又於貞元八年(792年),登博學宏辭科,參與唐德宗李適在殿廷親自詔試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考試,因應對策問的成績優等,被委任為河陰縣尉。後晉升為監察禦史,密章奏論德宗寵臣時措語直切,德宗不喜,裴度遂被調出朝廷任河南府功曹。後提升為起居舍人。

元和六年(811年),以司封員外郎職務掌管擬製詔令,不久轉任本司郎中。

出使魏博

主要成就

行政

裴度堅持治理國家要任用賢才。憲宗時,他極力反對任用“掊克取媚”的皇甫鎛為宰相。穆宗長慶年初,他無情揭露翰林學士元稹與宦官魏弘簡勾結“撓軍敗政”的罪行。裴度為將相20餘年,薦引過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重用過李光顏、李朔等名將,還保護過劉禹錫等,但從不薦引無才的親友為官。在唐朝後期,朝官結為朋黨,相互援濟的情況下,他不拉幫結派,反對權奸,堅持唯才是薦。

裴度一生,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統治,堅持與權奸、宦官、割據勢力進行鬥爭,並在反對藩鎮割據勢力取得巨大功績,先後平吳元濟、李師道,實現了“元和中興”。

文學

軼事典故

少時逸聞

據說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後,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後又遇一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後一定可以貴為宰相。依大師之意,裴度前後臉相有如此不同的變化差別是因為其不斷修善、斷惡,耕耘心田,相隨心轉。

裴度還帶

《裴度還帶》為元代關漢卿作。寫裴度拾寶不昧因而救人性命,最終得中狀元的故事。全劇共四折一楔子劇,劇情是:唐代宰相裴度未做官時,因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又不肯跟隨姨父王員外做生意,隻得寄居在山神廟中,幸有一白馬寺長老供他齋飯。有一道人為裴度相麵,斷定他命該橫死。此時另有韓太守因廉潔為官被國舅傅彬誣陷入獄,韓夫人與女兒瓊英辛苦籌資以救韓太守,幸得朝廷采訪使李邦彥贈玉帶相助。

評價

裴度由一個書生憑辭章辯才、對答策問考中製科,數年之間,幾經浮沉,獲得清貴、接近皇帝的官職。適逢時局艱難困苦,而能奮發奏召決策機要,親身廣行討伐逆賊,成為人們崇仰的中興名臣。在憲宗元和(806年—820年)、穆宗長慶(821年—824年)年間,眾亂臣賊子,積蓄了力量卻意氣衰頹,害怕的是裴度的聲威。裴度身材不超過中等,但風神俊爽、文采出眾,應口答對雄辯有力,觀者聽者為之震動。

當時凡有出使極遠地區的使臣,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君長必定問裴度的年歲多大,形貌與誰相似,天子是否正任用他。他的威名傳揚到遠方、流傳於俗眾,中原、異邦對他都如此畏懼欽服。裴度當時的威信名望、德操功業,與郭子儀並駕齊驅。他進調朝廷,以一身維係國家的安危,對時局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達二十年。凡是委任將相,不論賢士還是不正派的人,無不首推裴度,他被士大夫愛戴推重到如此境地。

作者的詩
上一頁1 / 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