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順鼎

易順鼎(1858~1920)清末官員、詩人,寒廬七子之一。字實甫、實父、中碩,號懺綺齋、眉伽,晚號哭庵、一廣居士等,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易佩紳之子。光緒元年舉人。曾被張之洞聘主兩湖書院經史講席。馬關條約簽訂後,上書請罷和義。曾兩去台灣,幫助劉永福抗戰。庚子事變時,督江楚轉運,此後在廣西。雲南、廣東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後去北京,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交遊,袁世凱稱帝後,任印鑄局長。帝製失敗後,縱情於歌樓妓館。工詩,講究屬對工巧,用意新穎,與樊增祥並稱“樊易”,著有《琴誌樓編年詩集》等。

人物生平

易順鼎生於清文宗鹹豐八年,卒於民國九年,年63歲。(現代中國文學史卒年同,年五十九歲。此從五續疑年錄附錄二)。與羅癭公、何震彝、閔爾昌、步章五、梁鴻誌、黃秋嶽等並稱為“寒廬七子”。

幼有神童之目,5歲能作對。15歲補諸生。工詩,十五、六歲時即刻印《眉心室悔存稿》,傳誦一時,有“龍陽才子”之稱。嚐問業於王閭運,與寧鄉程頤萬、湘鄉曾廣鈞稱“湖南三詩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是年冬,北上應禮部試,取道江南,騎驢冒雪入南京城,遍訪六朝及前明遺跡,一日成《金陵雜感》七律二十首。忠州李士芬號稱能詩,讀後大興歎服,贈詩“爛熟《南朝史》,瀾翻東海波”。

主要成就

順鼎自負聰明,自稱為張夢晉後身。於學無所不窺,為考據,為經濟,為駢體文,為詩詞,生平詩將萬首,與樊增祥稱“兩雄”。

生平足跡及十數行省,一地為一集,有《丁戊之間行卷》、《摩圍閣詩》、《出都詩錄》、《吳船詩錄》、《樊山沌水詩錄》、《蜀船詩錄》、《巴山詩錄》、《錦裏詩錄》、《峩眉詩錄》、《春城詩錄》、《林屋詩錄》、《遊梁詩剩》、《廬山詩錄》、《宣南集》、《嶺南集》、《甬東集》、《四魂集》、《四魂外集》、《靄園詩事》,大都收入《琴誌樓易氏業書》。病逝前又排比鈔輯,印成《琴誌樓編年詩集》十二卷,《琴誌樓遊山詩集》八卷。

作者的詩
上一頁1 / 19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