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 的 軼事典故

巧對晏殊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和李覯是很好的朋友,晏殊每次來建昌(江西南城)李覯都要陪他遊覽麻姑山,並共同論詩賦文,寫詞作對。
有一次,二人觀賞麻姑山的“玉練雙飛”,在回來的路上經過餘家沅,忽聞咿咿啞啞的車水聲。此時,正是三夏盛暑,二人手持摺扇,信步來至車水處,晏殊忽然詞興大作,高聲吟道:“車兒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李覯聽了稱讚道:“人謂臨川多才子,而同叔當居其首,今公見水吟車,可謂臨川古風矣”。晏殊笑道:“直講先生久居仙山,山高風爽必喜吟風,願先生以風對”。覯公沉思片刻,見晏殊揮扇以待,頓時思路大開,手搖摺扇大聲誦道:“扇子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晏殊聽罷,連聲稱:“妙對妙對。”二人拍手大笑,車水農夫在旁聆聽多時,也跟著讚道:“對得好,對得好。

曾鞏對下聯
慶曆年間,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覯常在江西南城十賢堂講課,聽講者有太學生百餘人,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號稱“南豐先生”的曾鞏。
有一次,李覯應邀赴豫章春遊,隨行學生十餘人。從建昌東門出發,經撫河至贛江。時值暮春三月,逆風順水,船家扯下帆篷,裝上漿櫓,搖櫓前進。艙內李覯居中而坐,門生並列左右,曾鞏坐於右側最後一個位子上。李覯對眾生說:“此去豫章尚遠,行舟寂寞,何不以行船為題,對一對聯,用來消遣。”諸生同聲說道:“請先生擬上聯,我等對下聯。”李覯點頭沉思,艙中頓時沉靜下來,唯有吱啞吱啞的櫓聲。李覯手指船櫓,高聲說誦道:“兩櫓並搖,好似雙刀分綠水”
諸生從左至右,依次對下聯。李覯撫髯靜聽,有時輕輕點頭,有時又評論修改一番。看他的神氣,似乎對所有下聯,均不滿意。最後,隻剩下曾鞏一人,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隻見曾鞏不慌不忙,站起來躬身向先生施了一禮,高聲對道:“孤桅獨立,猶如一筆掃青天!”
李覯聽罷,不禁連聲叫好:“此聯氣魄雄偉,思路開闊,對仗準確,實為難得之妙聯。”諸生齊拱手向曾鞏祝賀。正在搖櫓的船家,也來湊熱鬧:“真是名師門下有高徒啊!”

李覯鬥惡僧
北宋思想李覯,幼年就聰明過人,七歲會寫文章 ,九歲能吟詩作對,從小便由父親帶來麻姑山 居往。
麻姑山上有座仙壇大廟,廟裏住著兩個和尚,一老一少。那少和尚年近三十,極不守佛法,愛色貪財,好吃妄為,百姓皆罵他為“惡僧”。這惡僧平時隻懼怕兩個人:“一是廟內老和尚,因是師傅;二是鄉紳駱司公,因是他堂叔。
這年七月七日,是山上朝廟大典,鄉裏士紳,地方官員,都上山朝廟。時年九歲的李覯,同著幾個兒童 ,也來趕熱鬧。他們清早就來到廟門口,正欲進內,卻被惡僧攔阻,喝令他們出去。李覯帶一夥兒童躲到樹林裏,隻見惡僧將偷來的酒肉裝入一竹籃裏麵,慌慌張張出廟朝山下走去。李覯等人在後麵暗暗跟蹤。到了龍門橋邊,忽見惡僧與一來人躬身施禮,李覯一看,正是惡僧的堂叔駱司公。隻聽絡司公問道:“一早下山何往?”惡僧答道:“眼下正是青黃不接,師傅叫我下山買點東西。”駱司公見他神色慌張,揭開他的籃子一看,見裝的正是酒和肉,便勃然大怒,罵道:“畜生放肆!”隨即喝令惡僧將酒肉送回廟中。李覯等幾個兒童見惡僧一副狼狽相,高興地躺在山坡上大聲唱道:“和尚不怕醜,受戒又還俗,落發不守法,喝酒又吃肉。”惡僧聽了,又氣又恨,不斷向山坡扔石頭,罵聲:“笞箕鬼!”快步鑽進了山廟。
早飯後,朝廟人絡繹不絕,廟內紅男綠女,熱鬧異常。李覯帶幾個兒童,進入大廟,又遇上惡僧。惡僧手持木棍追打李覯。李覯往人群中一鑽,潛入禪堂右側一個小小的空房。他輕輕地關好房門,隻見房內有一張不方桌,上麵放著一隻小杯,旁邊兩把小木椅,南北兩邊牆上,各掛一個小葫蘆。他取下葫蘆,揭開一聞,酒香撲鼻;倒在杯中,但見酒色鮮紅,一嚐,甜蜜可口。他又揭開那邊的小葫蘆,一聞,酒氣濃烈,倒在杯內,則是白色。紅白兩色在杯內呈現水紅色。香味更是甜蜜。李覯知是敬神用的酒,正欲喝下去,忽然門被推開了,李覯來不及掛起葫蘆即被來人扭住,一看,原來是惡僧。惡僧見李覯偷酒喝,覺得抓到了把柄,於是,將李覯扭到大廳見老和尚,說他偷吃了神酒,要老和尚重罰。老和尚素愛兒童,聽說李覯年幼能吟作對,早想麵試於他,今日正是個機會。此時,適逢駱司公也在座,就對駱司公說:“聽說此兒頗有才幹,今日卻如此無禮,應作何處置?”駱司公說?:“我自有道理。”隨即叫李覯近前,說道:“我今天出一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就放你回去,否則,按佛規笞罰。”李覯答道:“願從尊便。”駱司公隨即出上聯曰:
“紅白相滲,入室嚐遍南北。”
李覯惱恨惡僧,心想,有來應有往,你嘲弄我,我也嘲弄你。正好借此出出惡僧的醜,於是對出下聯曰:“青黃不接,下山買東西。”
老和尚聽了,連聲叫好,拍案稱奇。駱司公聽畢,猛想起小和尚清早提竹藍下山的醜事,便一一告知了長老。老和尚勃然大怒,喝令眾人把惡僧按倒在地,痛打四十棍。
此後,老和尚常在名門主客麵前,誇讚李覯,惡僧再也不敢欺侮兒童了。

風月亭
風月亭位於黎川城南篁竹境內,阡陌之野,有亭翼然。數百年來,它為南來北往過客遮風擋雨,蔽日乘蔭。細觀此亭,南北通向,長6米,寬5米,高5米,兩端門額均嵌有“赤溪風月亭”五個石刻大字,一門聯曰“才過懷泉鳥語花香猶在耳,方臨赤溪新亭古驛又宜人”亭牆斑駁脫落,芳草萋萋。亭內青磚為瓦,卵石鋪地,東西兩側為後來修砌的水泥涼座,供路人歇腳之用,其東牆內嵌一石碑,上書“奉憲敕碑”。碑文依稀可辨。據其內容推斷,此亭乃清朝道光6年重建,後因年久失修,今已破舊。據《新城(今黎川)縣誌》記載,風月亭“在城南五裏赤溪,宋儒李覯(1009-1059)讀書之所。其自言曰‘朝朝風掃地,夜夜月為燈’。故以名亭”。900多年前,這裏曾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書院式園林建築,風光旖旎,景色怡人。南麵群山黛嶺,北望村裏人家,東裏臨黎河流水,西指桑梓阡陌。周圍茂林修竹亭亭如蓋,桃源蘭圃鳥語花香。明朝同邑鄧篆賦雲:“維武陵之舊圃兮,泛平津以通漁。一水飛光而帶郭兮,千峰流翠以曳裾。指蔥鬱之曲陌,望桑麻之煙墟。山連水係,霞卷雲舒。春擒轉響於修竹,林花翻灑於蘭區。前排峻嶺之黛,左控長虹之波。村裏煙迥,清溪霧錯。岫蘊彩而霓飛,浦騰文而錦濯。伊亭榭之仿佛,信風月之攸托。爾其借言棟楣,托景蘭藥。靡翠草而成茵,幕豐葉以為幄”。如此美景仙境,有詩讚曰“楊柳春光風淡淡,梧桐秋色月溶溶”。真可謂世外桃源,潛學勝地。
然而,宋時的風月亭不僅風景秀麗,更因此間主人而聞名遐邇,蜚聲海內。李覯,字泰伯,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胡適先生稱“李覯是北宋的一個偉大思想家。他的大膽,他的見識,他的條理,在北宋學者之中,幾乎沒有一個對手!`````他是江西學派的一個極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導,是兩宋哲學的一個開山大師”。據史誌記載:“李覯世居麻姑山陽,(今南城境內),己遷黎赤溪,為赤溪人。不慕榮利,於所居赤溪廬南作‘風月亭’,讀其中。夙夜討論文武、周公、孔子之遺文舊製與當世之務,悉著於篇”。文章自成一家,創立“盱江書院”,故又被稱為“盱江先生”。

李覯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於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後。為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