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 的 主要成就

政治思想方麵
李覯在政治思想方麵,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說教,認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提出了一些發展經濟的辦法,對王安石變法有直接影響。其詩歌內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構思遣辭,新穎獨創,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論文》詩中寫道:"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雲。若見江魚須慟哭,腹中曾有屈原墳。"可見他有意避免"意熟辭陳"而力求生新,別辟蹊徑。他作詩師法皮(日休)陸(龜蒙)、以中興詩道自命。如《獲稻》、《鄉思》、《苦雨初霽》、《讀長恨辭》等詩,清新可誦。《方平》、《璧月》、《梁帝》、《送僧遊廬山》、《憶錢塘江》諸絕句,王士□《居易錄》以為"風致似義山"。但集中通體完善的詩並不很多。李覯的文章實較詩為佳。

詩作方麵
李覯還是一位詩人。王士真在《居易錄》中曾稱讚李覯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關僧還廬山》和《憶錢塘江》五首絕句“風致似義山”。對此《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傖父麵目,餘皆不愧所稱,亦可謂淵明之賦《閑情》矣。”他的詩“受了些韓愈、皮日休、陸龜蒙等的影響,意思和詞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詩算得宋代在語言上最創及酬和之作,但也寫了不少有著充實的現實內容的詩篇。”“根生但為鬆,翼飛但為風。王侯尚可輕,道義本來重”(《寄懷》),字句質樸,語出自然,而重道義爵祿的情操,躍然紙上。“居官無藉手,選部豈知賢?廉善雖由己,亨通亦在天”(《送張評事》),揭露了當時吏治的黑暗。由於他關心國計民生,加上自己政治上的不得誌,又長期生活在農村,所以,也寫了一些批判時政,反映農民疾苦的詩,表現了他對現實的滿和對人民的同情。“產業家家壞,誅求歲歲新”,“朱門仍奢侈,柴門轉窶貧”(《村行》),“役頻農力耗,賦重女工寒”(《感事》),抨擊了官府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反映出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的現實。他在《哀老婦》詩中,寫一個有兒有孫的老婦人還要改嫁。什麽原因呢“子豈不欲養?母豈不懷居?”都不是,而是因為“徭役及下戶,財盡無所輸”。這是一種多麽淒慘的景象啊!
他的詩文,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盱江先生全集》中華書局新出版的《李覯集》,即據此校點。)三十七卷,另有《外集》三卷附後。《宋史》卷四三二有傳。

李覯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於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後。為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