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 的 軼事典故

名字來由
則,學習、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撫徐嗣曾。
元撫,以巡撫徐嗣曾為榜樣的意思。
字少穆,石麟。
一種說法:據程恩澤《題林暘穀年丈飼鶴圖遺照》詩及注的解釋,林則徐出生那天晚上,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這使他立即聯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類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為是吉兆,因此在給兒子取名“則徐”之餘又給字“少穆”,“石麟”。
另一種說法:他出生時有一個不尋常的巧合。那天是八月三十,赤日炎炎。林則徐的父親叫林賓日,是個在三家村訓蒙童的窮教書匠,家徒四壁卻潔身自好。林賓日因妻子分娩在即,接生婆也進了門,他自己便去鎮上想買點龍眼等滋補品回家。
正巧,福建巡撫徐嗣曾從鄉下察看災情回衙,,差役鳴鑼喝道,隨從們擁簇在大橋的前後左右。不想半路突然陰雲密布,雷聲隆隆,頃刻間大雨瓢潑如注。徐嗣曾是個體察民情、關心手下的好官,他當即吩咐眾人找地方避雨。可是這兒曠野茫茫,唯見山嶴邊有間破舊小屋,眾人趕忙去簷下暫避。突然,屋內傳出一陣嬰兒墜地的呱呱啼哭聲,正巧林賓日也在此時趕了回來。他見一位堂堂二品紅頂花翎大官員居然站立在自己家門口,大吃一驚,也顧不得滿地水淋淋,匆匆跪拜。徐嗣曾雙手把林陽穀攙扶起來說:“古人雲:‘天生萬物,唯人為貴。’你為大清國生了一個好子民——說不定將來還是棟梁之材,不能拜、不能拜,本官還應該祝賀你才是哩!”林賓日見這位巡撫大人和藹可親,全無半點官架子,內心十分感動。
為紀念這次天造地設的奇遇,他興奮地給兒子取名為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則”是“效仿”的意思。因為林賓日知道巡撫徐嗣曾重視知識分子,深得士人的敬仰,故他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夠效仿徐嗣曾,做一個清官,因此就給剛出生的兒子取了個“則徐”的名字。

改詩深意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年輕時功名未就,跌宕不羈,曾有詠新月詩雲: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林則徐讀了,認為女婿詩雖好,但卻小有不妥,於是替他把“必”字改為“況”字。沈葆楨的詩托月言誌,未免自視清高,氣量偏狹。林則徐把它改為“何況清輝滿十分”,詩意迥然不同,成為功名未就時,蓄才積識以備濟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實現治國安邦的宏圖大業;而且對照上下句,詩中隱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深意。一字之差,反映了翁婿兩人的不同襟懷。

林則徐的手劄
“且彼方大炮遠至五十裏內外,其接仗相隔遠甚。。並非親麵,況其放炮之法,與內地,排槍同,一接連連不斷。我方,僅以小炮,既不能及彼,且放一炮費必須多輾轉。”
“每一思之,心肝欲裂。天佑我國家,或當有偉人出現,而珍減此夷。”
這些話摘自林則徐的書信,大意是寫到清軍的炮打不到這些洋人,看不見敵人,敵人的洋炮卻打到我們國家的士兵上,我的心都碎了,我希望老天爺能保佑我們國家,出現個偉人消滅敵人。這封信林則徐給他的朋友之後,告訴他的朋友不要發表,怕影響士氣民心,也更能反映出林則徐對國家前途的憂心和民族未來的期望。

林則徐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幹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