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五首·其四

[唐代] 杜甫 [简体]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標簽: 懷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劉備出兵伐吳就駐紮在三峽,無奈戰敗歸來去世在永安宮。
昔日翠旗飄揚空山浩浩蕩蕩,永安宮湮滅在這荒郊野廟中。
古廟裏杉鬆樹上水鶴做了巢,每逢節令仍舉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廟就在先王廟臨近,君臣共同享受著禮儀和祭禮。

注釋
蜀主:指劉備。
永安宮:在今四川省奉節縣。
野寺:原注今為臥龍寺,廟在宮東。
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52-256
2、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56-158
3、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325-327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52-256
2、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75-580
賞析

第四首詠懷的是劉備在白帝城的行宮永安宮。詩人稱頌了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一體的親密關係,抒發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對劉備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遺跡之流澤。詩歌先敘劉備進襲東吳失敗而卒於永安宮,繼歎劉備的複漢大業一蹶不振,當年的翠旗行帳隻能在空山想象中覓得蹤跡,玉殿虛無縹緲,鬆杉棲息水鶴。歌頌了劉備的生前事業,歎惋大業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間的荒涼景象。最後讚劉備諸葛亮君臣一體,千百年受人祭祀,表達了無限敬意,發抒了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