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曾評價宋濂的,送東的前五個自然段,從不同側麵,用多種表述手法,充分敘述和闡明了勤奮好學的重要性,以及應秉持的精神、態度。最後一個自然段,才簡要說及題意:因為馬生進見,又因為馬生年輕善學,所以著文勉勵馬生。
這種別具一格的文章結構布局,可以說是先“賓”後“主”。“賓”,著力敘事說理、筆墨酣暢,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過渡到“主”——惜墨如金地點明題意。
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緊湊嚴密,前兩部分是從對比中闡發主旨,後一部分扣緊贈序文體,說明寫作意圖。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談,令人容易接受。第一部分是作者敘述自己的求學時期,如何不辭勞苦,不避艱險,不計客觀條件,虛心求學的學生之首”,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他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嚐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製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陽馬生序》可謂其散文中的佳作,體現了其長者之風、大家之範,其中之美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