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可用兩節課教讀。
由於本文是學生初中入學後所學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時間不超過20分鍾。要點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麵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二、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曆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語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三、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教讀本課,擬用60分鍾。建議如下:
1.一定要做到當堂成誦。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1分50秒,假定在課上讀1到2遍(含教師範讀和領讀),僅需3分鍾左右,完全有可能實現當堂成誦。這樣做,有利於學生養成一個誦讀的習慣。為實現這個目標,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預習時要提出誦讀課文和領會課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讀三遍。
(2)要指導學生誦讀。可從劃分停頓入手。由於學生在小學時習慣於用一字一頓的讀法(有利於認清字形和讀準字音),無妨先用個別句子示例,使學生知道現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張目·對日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教師應作示範背誦。
2.關於疏通文意
基本原則是啟發學生主動求解,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一搞機械的文白對譯,學生死記譯文,主動求解的精神就會消失殆盡,從長遠看,無益於文言閱讀能力的培養。
但這個原則也要靈活掌握,下麵結合課文談幾個問題:
(1)注意問題:如“為之”的“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兩讀,可讓學生查字典,選定正確的讀音;“項為之強”的“強”要讀jiāng,這就需要教師講講道理。
(2)解詞用語力求淺濕易懂,如“私擬作”就是“心裏(把它)比作”;“神遊”就是“好像(在那裏)遊玩”,跟夢遊有點相似。
可以用比較方式講,如以“手之所觸”跟“心之所向”作比較。
可以啟發學生自講,例如,問學生“抬頭看的時間長了,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則下句“項為之強”即可讓學生自解。凡據上下文義可以解出的詞語,一律仿此處理。
(3)講成語,著重使學生領會整體意思,不必細究,如“明察秋毫”,即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視力極佳。按此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明,指視力而言。但用不著講,到高中三年級學《孟子》時再講不遲。
(4)講虛詞一般隻要指出相當於現代語中某詞即可,必要時再指出詞性,絕不涉及句法,如“徐噴以煙”中的“以”相當於“用”,不要講什麽介賓短語後置(或倒裝句)之類的道理。語言是一種習慣,讀得多,養成了習慣,一看就懂。不僅現在這麽辦,在整個初中階段也要這麽辦。
3.關於內容點撥
本文著重寫作者的幼年間視力極好,又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初一學生讀後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於利用學生中相似的生活體驗,把這堂課變為師生間的親切交談,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畫龍點睛語,一開始不必急於求深解,講講大體意思即可;學完課文後,可以結合幼年作者的審美情趣,問問學生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情趣。
4.導入和延伸
可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詩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引發學生的聯想。
5.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