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譯文
大鵬奮飛啊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濟。
所餘之風啊可以激勵萬世,東遊扶桑啊掛住了我的左袖。
後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為我之死傷心哭泣。
注釋
路:應為“終”之誤。
八裔 :八方荒原之地。
中天:半空。摧:摧折。
餘風:遺風。激:激蕩、激勵。萬世:千秋萬世。
扶桑: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征,這裏遊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邊。掛:喻腐朽勢力阻撓。石: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注雲:當作“左”。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打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於青年時代。可能受了莊子《逍遙遊》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啟發,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他要使“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後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並沒有因此誌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奮飛。
他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也是以大鵬自比的。大鵬在李白的眼裏是一個帶著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像一隻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現在,他覺得自己這樣一隻大鵬已經飛到不能再飛的時候了,他便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當年。這首詩題中的“路”字,可能有誤。根據詩的內容,聯係唐代李華在《故翰林學士李君墓銘序》中說:“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則“臨路歌”的“路”字當與“終”字因形近而致誤,“臨路歌”即“臨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