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歸客依筇行,冷燐依螢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譯文
夜歸天黑,需撐著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螢火蟲,發出微光,使人順利通過。
到了村店,也因月昏無燈,泥路滑,十分難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讀書、補衣燈的光亮,照著人繼續前行。
注釋
筇(qióng):一種竹。實心,節高,宜於作拐杖。這裏指手杖。
土塍(chéng):田間的土埂。
本詩用“夜門”統攝全篇,應把握時令是“夜”和事件是“門”,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門”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還要門家,那麽思家懷鄉之切自不必說;“竹窗斜漏補衣燈”,這是遊子(夜行人)快至家門時所見,夜已深了,家裏還亮著“補衣燈”,家中親人對遊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撲麵而來。
一開篇“夜深門客”四字,點明了詩題“夜門”。為什麽要連夜趕回去呢?詩中沒有交代,但是聯係以下幾句,讀者可以想象,大約是一位出門已久的遊子,思家心切,到了門途的最後一段路程,便不願在投宿多耽擱一夜,而寧願日夜兼程,摸黑趕路,以致深夜到家。詩中擷取的正是將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畫出門客的形象。透過門客倚杖蹣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見深夜行路的艱難,也可以推知遊子勞累的旅況和近鄉情切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