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刹見遺蹤。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譯文
漢代白馬馱經的事早已過去,隻剩下斷碑和殘破的古廟留下遺跡。
這茅草房上吹起了蕭瑟的秋風,一夜的浙瀝秋雨給人帶來了多少別思離情。
注釋
白馬寺:位於今洛陽城東十二公裏處。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我國最早的一座官辦佛寺。
白馬馱經:傳說漢明帝遺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至洛陽,同時有白馬馱經而來,故所建佛寺名白馬寺,白馬馱經即指此事。典出南北朝《漢法本內傳》與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裏禦道南。帝夢金神,長丈六,項背日月光明。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當年十二月,叛軍攻陷洛陽。安祿山在派兵西進的同時,於公元756年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東都洛陽遭到嚴重破壞,白馬寺也未能幸免。經過這次浩劫,當詩人張繼在一個秋雨之夜投宿其寺,在感慨萬千中,便寫下了這首《宿白馬寺》詩。
詩先寫入白馬寺時所見所感。作者從眼前的斷碑殘刹想起白馬馱經的往昔盛事,一“空”一“見”的鮮明對比,極為準確地傳達出他當時的感傷情緒,從中透露出濃鬱的時代氣息。接著,抒寫宿白馬寺的感受。破舊的茅屋,蕭蕭的秋風,沙沙的雨聲。觸發起作者思鄉念親的愁情;在這環境的演染與襯托下,“濃”字就顯得極為自然而突出。
至此,傷時之恨,身世之感、羈旅之愁在詩中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因而使此詩成為繼 《 楓橋夜泊 》 後的又一寫愁名篇。對比《宿白馬寺》和《楓橋夜泊》兩首詩,可以發現兩者有共同之處:兩者寫的都是秋天,前者為“秋風起”,後者為“霜滿天”;兩者均寫到夜晚,前者為“一夜雨聲”,後者為“江楓漁火”;兩者都寫到愁苦,前者為“羈思濃”,後者為“對愁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