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樓·醉中有索四時歌者為賦

長安道,投老倦遊歸。七十古來稀。藕花雨濕前湖夜,桂枝風澹小山時。怎消除?須殢酒,更吟詩。
也莫向竹邊孤負雪。也莫向柳邊孤負月。閑過了,總成癡。種花事業無人問,惜花情緒隻天知。笑山中:雲出早,鳥歸遲。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長安告老回家了,在一直呆過了七十年之後;多麽的不易呀,七十年,這自古以來都少有!——我倦了,與其閑置,不如歸來。歸來好啊:夏天,看荷花:涼雨過後,池塘的夜多美;秋天,看桂花:淡淡的風裏,小山也不錯。別問怎麽打發這日子?——喝酒,喝酒;再不,寫寫詩吧。
冬天:不要辜負了那竹上的雪;春天,不要辜負了那柳邊的月。過閑的人,總有些癡。

種花之事無人問津,與花相對的意味,隻有老天明了。好笑的是那山中:雲,早早的出去;鳥,遲遲地歸來。——竟是這般的忙有!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是時作者四十八歲,正謫居在上饒。韓無咎七十歲壽辰時,辛棄疾曾寫過一闋《水調歌頭·壽韓南澗七十》為賀。可能就是在這次宴會上,正是韓無咎或其他的人請他為“四時之賦”,他於是乘醉而寫下這闋詞。

參考資料:
1、辛棄疾.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08
賞析

這闋詞中作者雖寫他人的四時之事,實際是在借他人的酒杯,來澆自己的塊壘的。

此詞本是以寓有四時景物為遊戲的。然而於祖國,一片報效不得之忠心,卻於字裏行間,處處流露了出來。口裏說是要用詩酒來打發生活,準備在花月叢中度過自己的餘生,而實際卻痛苦於種花的事業無人問,而惜花的心情也沒有人知道。這“花”分明是有所指的。作為主戰派的他們來說,大約也就是指他們統一的大業無人問,而徒有報效之熱忱,竟是隻有天知道了。“無人問”、“隻天知”,對於他們來說,這是無比巨大的悲哀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