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唐代] 呂岩 [简体]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標簽: 兒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裏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注釋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鋪:鋪開。
橫野:遼闊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擋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賞析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裏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讚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草鋪橫野六七裏“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創作背景

鍾傅在鎮守平涼(今甘肅省平涼縣)的時候,曾經與一位道士閑遊,看見一個牧童牽著一頭大黃牛來到院子裏。道人說此牧童會作詩,鍾傅不信。牧童應道人之請,即興作下此詩。

參考資料:
1、王偉萍.中國古代詩人的牧童情結 [J].南都學壇 ,2012,32(4):第43-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