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
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
荒塗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茅茨己就治,新疇複應佘。
穀風轉淒薄,春醪解饑劬。
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
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
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
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
荒塗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茅茨己就治,新疇複應佘。
穀風轉淒薄,春醪解饑劬。
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
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
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譯文
久已招我隱廬山,為何猶豫仍不前?
隻是為我親友故,不忍離群心掛牽。
良辰美景入胸懷,持杖返回西廬間。
沿途荒蕪甚淒涼,處處廢墟無人煙。
簡陋茅屋已修耷,還需治理新墾田。
東風寒意漸逼人,春酒解饑消疲倦。
薄酒雖不比佳釀、總勝無酒使心安。
世間之事多忙碌,我久與之相疏遠。
耕田織布足自給,除此別無他心願。
人生百歲終將逝,身毀名滅皆空然。
注釋
和(hè):以詩歌酬答,並依照別人的詩歌的題材和體裁而作。《列子·周穆王》:“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劉柴桑:據《蓮社高賢傳》,真名為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漢楚元王劉交之後。初任某官府參軍,太元中期至隆安初年曆任荊州宜昌縣令、江州柴桑縣令。入宋後隱居不仕,人又稱之劉遺民。元康《肇論疏》說“自謂是國家遺棄之民,故改名遺民”。
此詩是陶淵明回答劉柴桑邀請他隱居廬山的事。劉柴桑與陶淵明往來關係甚密,陶集中有唱和詩《和劉柴桑》《酬劉柴桑》二首。逯欽立注《陶淵明集》將這首《和劉柴桑》詩係於晉安帝義熙五年(409年),陶淵明四十五歲。
這是一首和詩,詩人閑話家常,回答友人劉遺民的提問,並對其表示安慰和勸勉之意。
在陶淵明的眾多詩文中,《和劉柴桑》向來被人們認為是討論陶淵明詩佛教關係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認為曆來將其詩陶淵明“雅不欲予蓮社”相聯係得出陶淵明反佛之說實為誤讀。清代吳瞻泰《陶詩匯注》謂“此詩為廬山無酒而發”,張玉榖看作是“別劉歸家和劉之作”(《古詩賞析》),方東樹《昭昧詹言》卻說是“和劉即自詠”。